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式,哪種才是更合理、更科學的?(8)
來源:網絡來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20-07-24 18:25:58

“外在”還是“嵌入”
在一個學習任務開始前,學生應該清楚他們將要學什么,以及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已經學會了。付出就要得到回報,這是人之常情,學生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的努力得不到及時回報,即無法得知“我學會了嗎”,就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然而,許多課堂并沒有解決上述問題,教師不清楚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生也不清楚自己的學習情況,只能用一句“差不多”來搪塞。有沒有辦法評價“每一節課乃至每一個學習活動”,讓師生能有一本課堂效益“明白賬”呢?
讓我們先看看常見的三種評價形式:一種是傳統的結果性評價(打分或對錯),一種是以學生表現為依據的小組量化評價(捆綁式評價),另一種就是嵌入教學過程的教師口語評價。
這三種評價各有優勢,但也問題明顯:結果性評價是“事后諸葛亮”,小組量化評價經常“擾亂課堂對話”,教師口語評價又“過分隨意”,難以做到“嚴謹、準確、科學”。
更重要的是,這些評價嚴格意義上都是外在的,學生個體往往被排除在評價之外,很難指導學生自我反饋、改善學習。“如果一種評價,總是很關注獲獎、貼星、排名,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想方設法得到最好的評價,而不是思考如何學得更好。或者,他們也可能得過且過,逃避困難的學習任務。更糟的是,他們干脆就放棄學習以逃避這種評價帶來的傷害”。
有沒有一種真正嵌入學習過程且對學生來說是內在的評價反饋方法呢?有,這就是交互反饋與嵌入評價。嵌入評價是與學習同時發生的評價,將評價融合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評價不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載體。
這種嵌入評價實現了“學習力”的可視化,能夠讓每一個學生明確自己的問題解決水平,也能夠指導學生完成自我評價、自我反饋,極大地改善了學生處于被評價地位的消極影響。
這種評價具有“導向性”作用,暗含問題解決要求,可引領各層次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質量,起到了“以評價引領學習”的效果。不僅如此,嵌入評價還能為解決“一放就亂”以及“教書育人兩張皮”的難題提供支持。
例如,組織一場辯論活動,教師可以先提供評價量規:觀點與他人不同加1分;列舉理由準確,每條加1分;能發現別人漏洞并進行適當辯駁加2分;能有理有據地對話辯駁加2分。
在這種評價量規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敢于表達、敢于質疑,有理有據地論述觀點,還會注意傾聽、搜集、處理對方的發言信息。這樣的評價既保證了辯論的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與交往禮儀,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很有意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