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式,哪種才是更合理、更科學的?
來源:網絡來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20-07-24 18:25:58

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式,哪種才是更合理、更科學的?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認為,改革與實驗的時代,也是混亂與迷惘的時代。課堂教學改革同樣如此,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式“亂花漸欲迷人眼”,哪種才是更合理、更科學的?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表現”還是“思維”
課堂教學改革已經到了“嬗變期”是不爭的事實。
回顧“奠基期”的課改,一些薄弱學校向傳統課堂挑戰,以“小組合作”與“學生展示”為特征,創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學生的表達力與表現力有了質的變化,“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學生”,改變了傳統課堂死氣沉沉的局面。
然而,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先期課改存在的諸多問題日益凸顯,許多學校看似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卻仍然沒有解決學生學習不投入的問題——參與討論展示的永遠是幾個優等生,大部分學生依然是課堂的旁觀者。
此外,許多課堂過于追求“表現”,學生展示時載歌載舞、精彩紛呈,但展示的內容卻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維層面的深度發掘。這樣的課堂,僅僅是表面繁榮,熱鬧過后學生收獲不多。
為了讓課堂從淺層走向深層,我們迫切需要突破現有觀念,尋找新方法,創生深度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課堂為什么而改,課堂應該更加注重什么?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曾說,“學會多聽別人意見,考慮各方看法,協力實現夢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獨立思考”;在世界各國教育目標中,最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課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改革課堂教學,必須找準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追根溯源,才能選擇正確的改革方向、選用科學的改革策略。如果只是把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歸結于教育體制、應試需要、教學方式,則不可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誠然,表現是思維的外化,我們無須懷疑表現的價值,也不能排斥課堂活動的形式創新,但“表現源于思維,內容決定形式”,二者不可偏頗。因此,從聚焦學生“表現力”到關注學生“思維力”,實現“表現與思維有機結合,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這是深度課改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