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宋史·徐積傳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8-26 21:46:41

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宋史·徐積傳
徐積,字仲連,楚州山陽人。孝行出于天稟。三歲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讀《孝經》,輒淚落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從胡翼之學。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飲水,翼之饋以食,弗受。應舉入都,不忍舍其親。登進士第,舉首許安國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為壽,謝卻之。母亡,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悲慟嘔血。廬墓三年,臥苫枕塊,衰绖不去體,雪夜伏墓側,哭不絕音。翰林學士呂溱過其廬適聞之,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終喪,不徹筵幾,起居饋獻如平生。
中年有聵疾,屏處窮里,而四方事無不知。客從南越來,積與論嶺表山川險易、鎮戍疏密,口誦手畫,若數一二。客嘆曰:“不出戶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嘗借人書策,經宿還之,借者紿言中有金葉,積謝而不辨,賣衣償之。鄉人有爭訟,多就取決。州以行聞,詔賜粟帛。
元祐初,近臣合言:“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乃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教授。每升堂,訓諸生曰:“諸君欲為君子,而勞己之力,費己之財,如此而不為,猶之可也。不勞己之力,不費己之財,何不為君子?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可也。鄉人榮之,父母欲之,何不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為小人者,未之有也。”聞之者斂衽敬聽。居數歲,使者又交薦之,轉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監中岳廟。卒,年七十六。
(節選自《宋史·徐積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
B.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
C.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
D.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南╱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孝經,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是集中闡述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的著作。
B.同年,指同時,中國古代稱同時入學又同一年參加科舉考試考中的人為同年。
C.廬墓,古人于父母或師長死后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的小屋,居住其中守護墳墓。
D.諸生,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種稱呼,最早指有學問的士人,文中是指眾弟子。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徐積天性孝順。三歲時父親去世,他天天要找父親,十分傷心;后來進京應試,他也不忍心丟下母親。
B.徐積為人廉正。他考中進士時,第一名許安國等人拜見他的母親,送了重金為他母親祝壽,他謝絕不受。
C.徐積關心國事。他雖然隱居在偏僻之處,但對四方之事無所不知,尤其關注嶺南的山川地勢和鎮守情況。
D.徐積勸人向善。他認為一個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費錢財,而且是鄉人和父母都贊同的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嘗借人書策,經宿還之,借者紿言中有金葉,積謝而不辨,賣衣償之。
(2)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為君子者,未之有也。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