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學語文經典國學知識:儒學之孝(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8-12 21:56:20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其之憂”這句話的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還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于言表。還有一種解釋為“為人子女者應盡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時才會使父母憂愁,擔心。”這句話的深意在于: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擔憂外,其它的一切不致于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這才是孝。無可否認,也因為這種孝道的外延,封建統治階級從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發,大力提倡和宣傳孝道。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訓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從正面來說,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能青史留名;前面說過“孝”本不是儒家專利,而是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傳統,所以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標準;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孝經》都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清代康熙也極力提倡孝道,以便利于三百萬人能更好地統治四萬萬漢人……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但是,經久以來,人們對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卻有著好多誤解。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