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這樣做:改變心理時間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9-28 14:13:54

首先,改變心理時間
通常,人們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心理時間過得最快,內心感覺也最愉悅。人物傳記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許多天才人物,像玩兒一樣,就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羨慕這些人,既享受了過程,又收獲了結果。
他們為什么能二者兼得呢?除了天賦和勤奮等因素以外,興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內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于零,這時心理時間自然是很快的,在我們眼里千難萬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樣,如果對一件事有興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
這再次印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高度重視培養興趣的原因。興趣不但關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質量。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內心感到充實而愉悅,這樣的生命歷程自然洋溢著幸福感。
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厭惡的事情,心理時間便被人為拉長,做事的過程讓人倍感煎熬。經歷這樣痛苦的過程,就算最后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勝利。那么,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改變心理時間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養興趣。
此外,心理預期也是影響心理時間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著下課,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家長也容易陷入這個誤區,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結果總是發現慢的證據。
在上一本書中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催出來的慢性子》,專門討論這個問題。越急躁的家長,越容易培養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實,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時間管理,并不全是孩子的錯。
一方面,這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狀態干擾了孩子。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合理的時間觀念,雙方都要降低心理預期,不要太急躁,我們越希望快,心理時間就越慢,這便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而且,心理預期會干擾我們正常的判斷,有的家長給我寫信,說孩子做事很慢,問應該怎么辦。我問慢到什么程度,家長的描述并不具體,于是,我就讓家長完整記錄孩子一天做各項事務所用時間。
看到記錄,許多家長忽然醒悟,其實孩子并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覺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見,有很大一部分“沒時間觀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當的時間觀念“制造”出來的。
情緒也在心理時間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對不喜歡的事,總是會極力轉移注意力。這時我們便會認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孩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面對這種狀況,家長最容易產生挫敗感,并責罵孩子。
家長運用說教、責備、打罵、恐嚇這些手段,短時間內會有些許效果,但破壞了孩子的心理時間,增加了心理阻力,只會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有些孩子的心理時間已經很慢,比如一讓他做作業便度日如年,這時候,如果繼續運用責罵的方法,只會繼續拉長孩子的心理時間。我們不妨重新尋找對策,采用正強化的方式,去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并及時予以肯定。
這個方法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絕對可以春風化雨,慢慢改變孩子的心理時間。遇到不喜歡做作業的孩子,我們需要一些規則來約束,但最根本的,還是發現學習的樂趣,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