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班級精神共同體的思考
來源:網絡 2009-09-02 09:29:24

蘇霍姆林斯基說:“班級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種平和愉悅的精神共同體——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歸屬,也是我們的快樂所在。”毫無疑問,這是教育管理的極至,是典型的教育理想主義的深情呼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值得傾力追求的目標。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作出這樣的理解和思考:作為精神共同體的班集體,其核心作用就是以集體主義精神的強大凝聚力,把個體的思想情感和目標聚合為集體共同的思想、相似的情感和統一的目標,從而有力地支撐班集體這座大廈。
“人→從→眾”的啟示
“人→從→眾”所蘊含的規律告訴我們,班集體精神共同體凸現的是班集體建設途徑——任何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都是由個體一步步地走向群體的聚合,每一位成功的班主任所歷經的全部過程都可以用這三個字概括。如果我們再作深層次的解剖會發現,一個精神共同體的成功聚合,最初的起點全在乎個體的人。做好“個體人”的工作是做好班級精神共同體構建工作的關鍵。
要做好“個體人”的工作,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應當繞過人性教育。人性教育的核心是善性啟蒙和理性教育。
班級建設離不開善性啟蒙
所謂善性啟蒙,就是有目的、有系統地啟動和張揚人的善良本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揚善棄惡,著力培養人的良知、仁愛、平等、正義、互助等美德。稱職的班主任必須認真實踐善性啟蒙教育,關注每一個發展的人。須知優秀的班集體不是朝夕可就,它需要夯實根基,這個根基對于班集體來說是學生。
班主任實施善性啟蒙要善于抓住時機,找準切入點。低齡段是人的善良本性表現最充分、最質樸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促進善性發展的最佳時期。班主任應緊緊圍繞“同情”和“愛人”切入并予以強化,借以使學生建立起善性品質和關懷他人的品質,使之成為建設班級精神共同體最牢固的保證。
善性啟蒙教育除了要把握好時機外,方式方法的運用也特別重要。因此,班主任應有目的地創設各種情境和氛圍,包括營建和充分利用家庭良好氛圍及同學團結氛圍。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應用概念的灌輸和強化仍屬必要形式,因為概念灌輸形成的意識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會伴隨他們終身而不忘。最佳的概念灌輸形式不是純概念行為,而是圍繞概念設計情境,發掘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以求得感染和熏陶。比如關于“誠信”的教育,班主任就可以通過開展“誠信之星亮晶晶”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當今社會誠信危機多么讓人憂慮,人與人之間擁有誠信何其重要;還可以讓學生互贈有關誠信的名言或相約成為誠信之人。
班級建設離不開理性教育
所謂理性教育,就是通過教育建立和強化人的理性意識、理性概念和理性行為。由于人的理性行為并非與生俱來并且極易波動,經常要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故教育的責任就是要強化學生理性的防線,讓學生懂得理性的優勢和非理性的后果,同時賦予學生理性判別和調控的方法、技巧,養成“三思而行”的行為習慣。班主任老師要適時而為,趁勢而行,把理性教育與規則教育結合起來,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與各類活動結合起來,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與職責義務結合起來,使理性教育充分社會化、生活化。
傅道春教授在一次校長會上作了題為《新課程與教師行為變化》的報告,他設計了一道測試題,讓與會的48名校長畫一幅畫介紹自己的學校,結果只有4位校長畫了學生。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拿給班主任思考,結果會怎么樣呢?大概也只會是班級總體的表述,缺失的同樣是鮮活的個人。
傅道春教授的測試題說明了什么?說明“人”尚未真正走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里,還更多地停留在不斷翻新的理念詮釋中。由此想到,身為班主任,我們是否真正裝進了全部的學生以及學生的不同個性?他的心中是否只有一個“眾”而忽略了“人”?
如果缺少對“人”真誠的關懷,便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班集體,更談不上形成更高境界的“精神共同體”,即便勉強組合,也不過“貌合而神離”,是假集體。忽略了“人”的教育,是割舍了教育的命根。我們總要期望所有的班主任老師都能做好“有頭有尾”的工作,順著“人→從→眾”的軌跡,走進教育的大世界,向著教育的真諦不斷靠近。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