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英雄——美國牛仔(2)
來源:世界上下五千年 2009-06-21 07:48:03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得克薩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驅趕到堪薩斯的鐵路邊,然后轉銷美國各地。當時還有專門的“牛道”和“牛鎮(zhèn)”,“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鎮(zhèn)”則是沿途的歇腳站。牛群長途跋涉,跨州越縣,當然需要人帶領、照管,這種人就是“馬背上的英雄”——牛仔。
在漫長艱辛的旅程中,牛仔必須能吃苦耐勞,同時還要機智、勇敢、沉著、冷靜,能應付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險。首先要管束半馴服的牛,特別是性情兇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邊,緊緊盯住它們,一刻也不能放松。沿途還要留意狼群等野獸和毒蛇、毒蟲的襲擊,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標槍。有時候可能會突遇大雷雨,電閃雷鳴往往會導致驚群,牛亂奔亂竄,牛仔就要沉著地兜轉它們,圍成圈子,消除驚恐。牛仔長途趕運牛群如同大規(guī)模的行軍。押送特大牛群的牛仔們要嚴格分工,各司其職。
常常有兩個最有經驗的人擔任總指揮,一個通訊員,前后左右負責傳遞消息。另外還有“游騎”,前后左右靈活巡視,“翼騎”在隊伍兩邊行進,“尾騎”殿后,專管小牛、病牛和懶牛。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數(shù)是牲畜商人的雇工,他們在美國東部居民的向西遷移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牛仔的長途放牧,本身就帶有開拓性,他們?yōu)槲鬟M的人直接開辟了道路。19世紀末,美國的交通運輸日益發(fā)達,牛仔的地位漸漸降低。他們紛紛轉行干別的工作,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了。
但是他們的奮進、開拓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美國人。人們常把牛仔和“牛仔褲”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當年牛仔最突出的標志倒不是“牛仔褲”,而是他們的帽子。牛仔常戴墨西哥式的寬邊高頂帽,這種帽子用途很多,既有利于遮擋烈日風雨,休息時還可以抓起來作枕頭,甚至可以舀水喝。牛仔褲,最初是在19世紀50年代初的美國西部出現(xiàn)的。
。保故兰o40年代,加利福尼亞發(fā)現(xiàn)金礦,人們紛紛趕去淘金。
有個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人也趕到加利福尼亞,他原是個布商,隨身帶了些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淘金的人穿的棉布褲子非常容易破爛,于是他靈機一動,便把帶來的厚實的帆布裁成褲子出售,褲子設計成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式樣,大受淘工歡迎。
不久,更多的牛仔們也喜歡上了這種服裝,后人就稱之為“牛仔褲”。利維·斯特勞斯放棄了淘金的計劃,專門做褲子賣,發(fā)了大財,后來他把褲料改成靛藍斜紋粗布,在1871年申請專利,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后來又發(fā)展為跨國公司,銷售網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的利潤達幾億美元。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