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31 20:12:18

1、辨析明理,促進行動。自制力從本質上講,是個體出乎內心意愿的一種行為,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啟發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自己來審視自己、支配自己、約束自己,并以此來調節、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為。所以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制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認識要想在事業上有所作為,要想對社會有所貢獻,沒有較強的自制力為后盾,再美好的愿望也是空中樓閣。同時要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重要素質的缺乏在他們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并且長期堅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培養自制力變成學生自己內在的需要。使孩子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動。
2、樹立榜樣,發揮效應。兒童喜歡模仿榜樣的行為,榜樣的替代性學習可對他的行為產生影響。如榜樣的行為受到贊揚,兒童就會學習該行為,反之,則拒絕。通過家長的榜樣影響學生并形成他們的自制力是培養小學生自制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3、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外界的事物對人的刺激有強弱之分,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要他們抵御外界大的誘惑是不現實的。所以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而讓他們去實踐力所能及的,或通過努力能做到的事,使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信心,在不斷得到鞏固和內化的基礎上,自制力的養成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
4、善用“他律”,促成“自制”。兒童入學后,學校對兒童提出了更多的約束,要求兒童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規等。如要求兒童按時到校、專心聽講、認真做作業、發言要舉手、上課時不講話、不做小動作等。上述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響屬于“他律”的范疇,而這正是小學生自制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這些外部的影響和要求被學生所接受,并轉化為其內部的需要,形成某種信念且表現在一定的行為中的時候,在學生身上才開始形成自制的能力。這就是說,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首先必須通過并利用“他律”來進行。
5、遵循科學、講究藝術。當小學生出現缺乏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冷靜,要耐心說服,同時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采取了令他們心悅誠服的態度和方法,是否有些規定過頭了,過于束縛了他們,要把握分寸。
6、運用激勵,有效監督。由于小學生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他們的注意力較難以集中,他們做什么事很難持久。而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孩子調動主觀能動性,去克服畏縮情緒、逃避心理,從而做到堅持不懈,有始有終,而這恰恰需要一定的自制力作為保證——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合理地運用激勵和監督手段,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在退縮時給予鼓勵,在取得成功時給予表揚,增強孩子的信心,使他們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在運用監督手段時要寬嚴適度,杜絕簡單粗暴的手段,防止逆反心理的形成。
7、家校配合,增強實效。有些家長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制力對于孩子的重大意義,他們舍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殊不知有些“委屈”正是培養自制力的絕好途徑。他們對孩子常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把書讀好,其它的都依你”,殊不知“都依你”之下,自制力從何而來?沒有一定的自制力為驅動,沒有勤奮和刻苦相伴,又怎能讀好書?可見,認識上的不足導致教育方法上的本末倒置。
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在培養學生自制力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學生在家完成家庭作業,有節制地看電視,有選擇性地交友娛樂等都離不開家長的過問和督促,只有家校的積極配合,才能完成從“他律”到“自制”的升華。再次,通過家校配合等方式,盡可能使家長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和嗜好,即使難以改變,也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要知道“身教”遠重于“言傳”,家長如果經常做反面的“表率”作用,培養小學生自制力就會成為泡影。
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其目的決不是培養一個唯唯喏喏、惟命是從的“好生”,我們也無意于打造一個城府深沉、喜怒不盈于色的現代大儒。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學生能有良好的自我觀念,獨立而自信;有良好的群體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交往;對挫折有容忍力,具有及時調控情感的自制力。自制力是在兒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既是一種教育的結果,又是進一步學習、發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