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19-05-20 19:00:00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案 一年級教案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青蛙寫詩》教學設計
課題 7 青蛙寫詩 課時 2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青蛙寫詩》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兒童詩。作家用豐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 美麗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擬人化,并把它們生動準確地想象成逗號、句號和省略 號,從而組合成了一首生動有趣的小詩。借這樣生動、具體的事物來認識標點,富有情 趣,適合兒童學習。
全詩共 5 小節,描寫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鳴叫來作詩的情景。第一小節寫青 蛙 受到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的感染,產生了作詩的興趣。第二至四小節寫小蝌蚪、 水泡泡、一串水珠要分別充當青蛙寫的詩中的逗號、句號和省略號。第五小節寫青蛙的詩 寫成了,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在詩中充當了標點符號。本課提供了小蝌蚪、水泡 泡和一串水珠的插圖,有助于學生找到它們與 3 種標點符號的相似之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 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一年級學生的認字、識字能力不強,而本課識字量較大,對于學生來說有些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依據兒童心理特點,本課 設計采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抓住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做到識用結合。同時依據教材圖文并茂,內容活潑形象的特點,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富有情境的圖畫,多種形式的朗讀為載體,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啟迪孩子的靈性!在教學中體現三個結合:把閱讀和鞏固識字相結合,閱讀和培養語感相結合,閱讀與促進學生的發展相結合。
目標與重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 寫 詩 等11 個生字和禿寶蓋 四點底 2個偏旁;會寫 下 個 等 4個字
2.正確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生動有趣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讀好兒化音;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借助具體事物認識逗號和句號
教學重點:借助具體事物認識逗號和句號
教學難點:會寫 雨
教學準備 1.(1)制作有文中景物和生字的課件。(教師)
(2)制作水珠、蝌蚪、青蛙等頭飾。(教師)
2.生字、生詞卡片,收集并認識各種常用標點符號。(學生)
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課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學:(教師邊講故事,邊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孩子們快看,我們的黑板變成了一個美麗的荷花池,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啊?(荷葉、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呀!下雨了!這時,從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它要給我們寫詩了!
2.設疑導入:青蛙到底寫了一首什么樣的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青蛙寫詩》。
3.教師板書,學生跟著書寫,齊讀課題。
4.學習“寫、詩”這兩個字。通過定位聯想法識記生字并組詞。同時強調:“詩”是整體認讀音節,并且是翹舌音,引導學生反復認讀。
5.認識新偏旁“冖”。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猶如一臺戲的序幕。利用簡筆畫畫出本課的插圖,激發學生的興趣,講故事般引出課題,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之中入情、移情、陶情,并認識了生字“寫、詩”,分散了識字的量,降低了識字的難度。
二、初讀課文,定位識字
1.導學:借助拼音自己試著讀讀兒歌,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本文要求認讀的生字圈畫出來。
2.學生按要求自由拼讀兒歌,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圈畫生字,并把生字多讀幾遍。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感知生字的讀音及課文的內容。學生重點注意聽清自己圈畫的生字詞的讀音。
4.多種形式讀文。先同桌互讀糾錯,再組內賽讀,最后指名讀文,其他學生從字音是否正確和語句是否通順兩個方面評價。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環節本著這一原則,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然后與同桌、小組成員合作學習,最后班內匯報學習成果,使學生體會到自學和合作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