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 六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 正文
2016-12-29 17:22:58 下載試卷 標簽:小學語文論文 小學教學論文
摘要:語文課堂需要動靜結合,體現高效。在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的同時,我們要安排“靜讀”“靜品”與“靜悟”三種學習狀態。讓學生在靜讀中自主學習;在靜品中咀嚼詞句;在靜悟中表達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務實而高效。
一、“課堂之動”與“課堂之靜”相得益彰
二、“書聲瑯瑯”與“靜思默想”有機結合
三、“靜心傾聽”與“踴躍發言”融為一體
四、“有效調控”與“自主感悟” 相輔相成
關鍵詞:動靜結合 靜思默想 有效教學 和諧課堂
話說中國太極拳:松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它最講究動靜結合,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兩者相互轉化,互不分離。其實,萬事萬物皆為相通。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講究動靜相宜。
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一要求得到了廣大教師的呼應: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表演、做游戲……但不少教育界的專家紛紛指出,聽現在的語文課,總感覺太吵鬧,雖然課堂讀書聲不斷,可教學互動環節的設計過于頻繁,教室難有安靜的時候,學生可能課上表現熱熱鬧鬧,課下收獲卻冷冷清清。教育不能只顧創造課堂熱鬧的場面,也要給學生“沉思默想”,靜靜品讀文本的機會。沒有安靜的氛圍,學生不能靜思默想,語文學習就會在這瑯瑯讀書聲中失去很多東西。 關于這種語文課堂上“動”與“靜”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如“國粹”太極動、靜結合,讓課堂張弛有度,才能奏響語文課堂的和諧樂章。
一、“課堂之動”與“課堂之靜”相得益彰
什么是語文課堂的“動”?什么是語文課堂的“靜”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靜,也沒有絕對的動。之于教學亦是如此。靜與動是相對的。語文課堂上的“動”不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應是基于“聽說讀寫”之上的言語能力的積累、感悟、品位和運用。而“靜”亦不是表面所呈現的安安靜靜、端端正正,它是思維、觀察、注意、傾聽等能力的根須在活躍地汲養、生發。
1、語文教學,要靜中求動。“動”是小學生典型的個性特征。小學生的天性愛“動”:愛動腦、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身,什么都愛動一動。小學生的成長需要“動”:需要主動、自動、能動,需要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參與不僅僅是參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調動參與的關鍵是一個“動”字。首先要引導學生“身動”:如動腦、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腳、動身,遵循學生的天性,突出語言訓練的實踐性特點。其次要引導學生“心動”:如鼓勵學生質疑,給學生商量和選擇的權利,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突出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自始至終處于主動發展、生動活潑之中。
2、語文教學,要動中求靜。學好語文需要“靜”,靜不下來的課堂,學習質量肯定大打折扣。靜,應該是語文教學洗盡鉛華、回歸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課堂靜態環境中,師生平等、和諧對話,安安靜靜的課堂絕不是教學行為的靜止。那恰巧是學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維在發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學語文,真正學會傾聽、閱讀、思考、寫作,“靜”是有力的保障。孔子教育學生,最喜帶著學生到自然中去,遠離塵世的喧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外部環境的清靜有利于學習者不受干擾,專注學習。
南宋教育家朱熹說:“靜者,養動之根也。”課堂需要活力,而靜下心來思考是探討研究的基礎。新課標要求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思維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時間,在接觸所學知識前,在學習探究知識中,以及結束知識學習后,都應該留足安靜的時間,讓學生沉思品悟。標準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一個討論的群體中,每個個體都存在差異,課堂教學應該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的頭腦都動起來,這就需要有意識地創造“靜堂”,給那些思維速度稍慢的學生充分的空間,使他們避免淺嘗輒止、囫圇吞棗。關于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論文推薦
二、“書聲瑯瑯”與“靜思默想”有機結合
新課程十分重視學生的朗讀,于是老師們認為語文課要“讀”占鰲頭。于是乎現在的語文課堂,讀書的時間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讀卻被冷落在一旁。《課標》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和默讀能力是各年段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如果我們的教師沉溺于對朗讀的“寵愛”之中,試問:何以完成我們《課標》提出的目標?在不經意間,我們的閱讀教學步入了“讀”的誤區:用“書聲瑯瑯”代替“靜思默想”。學生在課堂上集體讀、小組讀、個別讀、分角色讀……一切問題在瑯瑯讀書聲中都能解決嗎?未必!所以說靜思和內化相對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實際上也是提倡學生要做個讀書的有心人。
當然一般老師組織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會要求思考問題。可學生怎么能在讀課文時,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呢?那么,默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公開課上,我們經常會聽到,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這本來是一中張揚個性的讀書方法,但是大部分學生都選擇高聲朗讀。試問,這種效果好嗎?與其讓學生有口無心地朗讀,不如在課堂上“靜悟”,培養其一邊靜心默讀,一邊拿筆圈畫,以幫助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時刻。”語文課要給學生創設一個默默讀書的“場”,一個細細品位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