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說課稿 > 小學數學說課稿 > 二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 正文
2016-12-07 17:50:13 下載試卷 標簽:北師大版 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快樂的動物》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46-47頁上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但卻非常重要。記得去年教二年級的時候,這塊內容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在復習時,學生對倍的概念比較模糊,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用乘法,什么時候該用除法,所以上這一課時應該特別認真。從教材編寫體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含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其次,是編排了“做一做”、“說一說”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逐步體會與等分之間的關系。求倍數的關系,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展。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這是本節教材的一個特色。“倍”是生活用語,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發展觀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最后是編排了“練一練”的課時練習,為學生獨立解決“倍比問題”提供了素材;特別是第3小題的編排,我們可以根據表格提供的信息,引領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倍“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借助老師的引導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逐步體會等分與倍之間的練習。
(2)、感知“倍”的含義,發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動手操作是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三、 教學難點:
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是教學的重難點。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小兔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確定如果把代表小兔的2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3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3倍;(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小雞數和松鼠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三)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