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設計調整背景
整體上看五、六年級的教學途徑是任務型語言教學。這樣的轉變是基于幾方面的需要:
第一,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需求。
小學生學習了PEP小學英語前四冊以后進入到五年級的英語學習,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小學生已經能認讀310多個單詞,能聽懂、會說100多個動詞短語和50組左右的會話,能夠聽、說、讀、寫26個英文字母和100多個單詞以及四年級下冊要求掌握的12組句型。
五年級是小學高年級階段,進入到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習后,《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對語言技能的目標要求也由一級提高到了二級。
課標二級目標的總體要求: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能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在學習中樂于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
顯而易見,二級目標更加強調了小學生用所學語言交流信息,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編者征求了試驗區教師的意見,組織中外專家對學生用書的框架做了修改。改編后的五、六年級的學生用書更加突出了任務型教學的思路,,更加明確了教學重點并加強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材的編寫思想仍然繼續體現了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逐步引導學生用英語完成有實際意義的語言任務,也就是:話題——功能——結構——任務,這一思路。教材活動加強了可操作性,增加了更為豐富的任務型語言活動。編者在五年級上冊每個單元增加了3~4個語言活動,尤其加大了結對(pairwork)和小組活動(groupwork)的數量,結對和小組活動約占全書語言活動的70%。
由于四年級開始增加了Tasktime的板塊,已經為五、六年級以任務型教學為主的轉變做好了鋪墊,難度提升平穩,學生能較容易地進入高段學習。
第二,適應現代英語教學的需要。
隨著現代英語教學法的發展,注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外語教學流派逐漸成為主流,因此《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與時俱進地提出提倡教師采用任務型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英語教學。
任務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娛樂活動中所從事的各種各樣有目的的活動。“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TBLT),通過給學生布置簡單的小任務,如制作、詢問未知的信息、匯報等來學習語言。任務性語言教學將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概括地講就是“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它與傳統的情景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任務型教學不僅具有情景教學中的有感情朗讀,情景對話,設想情景角色扮演等特征性語言交際活動,更具有真實性,生活性,學生發揮空間大的特點。
任務語言教學所追求的正是語言習得所需要的理想狀態。現在很多學校都是大班教學,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師對學生一對一的交流方式,每個學生一堂課中的發言機會相當有限。語言輸入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小組活動或結對練習上。這種交流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活動時間里增加了語言的輸入,語言的輸出也相應增加。任務型語言教學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由于有了明確、具體的課程和任務目標,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使用語言,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跟隨教師的指揮棒做各種活動。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語言的使用方面,采用各種各樣的任務,可以使學生有機會綜合運用所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