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師用書 > 小學語文教師用書 >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師用書 > 正文
2010-09-17 15:46:22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語文
《“掃一室”與“掃天下”》教學指導
〖課文分析〗
本文講的是東漢時代,有個青年陳蕃,志存高遠,喜好讀書,但生活很懶散,連自己的書房也很少收拾打掃。他父親的朋友告誡他:連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這個故事還警示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掃一室”,才能“掃天下”。
課文第1自然段整體概述東漢時代的青年陳蕃志存高遠但生活懶散。第2~5自然段描述薛勤針對陳蕃“掃天下”的人不“掃一室”的觀點,闡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道理。最后一個自然段寫陳蕃的感悟。
課文以“掃一室”寓意平常小事,以“掃天下”寓意轟轟烈烈的偉業。一般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成就大事往往需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本課用詞精確,如:“薛勤一邊與他寒暄,一邊隨意地走進了陳蕃的書房。”“薛勤一進書房,著實嚇了一跳。”“寒暄”、“隨意”、“著實”這些詞的運用都恰到好處,非常準確。課文中這樣的詞還
有不少。有些句子表述非常簡潔。如:“他志存高遠,喜好讀書,但生活卻很懶散,……”“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連小事都不愿意做,……”前半句話的意思與后半句話的意思正好相反,中間用“但”字把兩部分內容連接,形成語意的轉折。
〖要點提示〗
1.讀課文,交流討論,領悟“掃一室”和“掃天下”的特別含義。
2.復述課文,感悟反問句的意思,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教學建議〗
1.課文中的故事發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時間,但故事仍然有現實意義。大事與小事的關系究竟應該怎樣看呢?教師可以在課前做調查,聽聽學生心目中的小事與大事是什么,他們是怎么對待小事的。
2.課文是個有機的整體,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試著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理清課文的順序。然后以議代讀,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探究事物之間的聯系。陳蕃錯在哪里是正確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細讀三、四自然段,抓住“屋里不僅骯臟,連空氣也顯得污濁”這句話重點議論,從對陳蕃屋子的環境描寫中感知陳蕃的懶散之極;再深入討論他的話語,認識他的思想根源:“清掃小小的一間屋子”是不必花心思的,這只是舉手之勞,日常之事,因而他還有點糊涂的得意。結合“筆下生花”中“陳蕃和我”的話題,列出發言提綱,在小組內闡述自己的觀點。
3.理解課文的第5自然段,以讀代講,出示句子:“你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又怎么去掃天下呢?”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出句子的反問語氣,感悟反問句表達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達的意思。學生應在反復的朗讀中學會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你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是掃不了天下的”。
4.課后小結可結合“日積月累”中的閱讀內容讓學生結合名人名言說說學習后的收獲。引導學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