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 三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 正文
2010-08-25 14:05:26 下載試卷 標簽:數學 數學論文
各位老師請注意: 以下是奧數網編輯為大家準備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點擊查看 |
數學日記魅力的初探
[內容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給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新課程,加強了各學科的整合;新課程,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新課程,突出了數學的文化價值,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著眼于人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所有的這些理念如何有效地得到落實呢?可以說,數學日記為我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通過實踐,發現數學日記在培養學生主體反思能力、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師生共同成長以及傳播數學文化等方面有較突出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舉例的形式來闡述數學日記在以上四方面的作用,愿有更多的數學教師能參與到這中間來。
[關鍵詞]:數學日記 主體反思 學習興趣 溝通交流 數學文化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基于以上這些理念和精神,我嘗試著讓學生練習寫數學日記,通過實踐,欣喜地發現數學日記在數學教學中有著它獨有的魅力。以下,筆者結合部分學生的數學日記,從個人的視角出發談談對數學日記粗淺的認識和看法。
一、數學日記——培養主體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使我們認識到:數學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水平及這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可見,評價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方法或學習習慣等方面的長處和不足,及時調整和改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因此,培養學生數學的自我反思意識,學生將會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
數學日記為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今天我怎么了?
《一課一練》上有這樣一道題:60米跑步比賽,小明用了10秒,小林用了8秒,他們誰跑得快?我的解法是:60÷10=6(米),60÷8=6.5(米),6.5(米)>6(米),所以小林跑得快。在老師講解后我才恍然大悟:同樣的路程,一個用了10秒,一個用了8秒,當然時間越少速度越快。
我今天怎么了,難道只能比速度不能比時間了嗎?這樣多簡便呀。
提醒自己:下次可不能這么呆板了,一定要多想想。
這是一篇典型的反思型日記。學生通過對自己解題方法的反思,認識自我,找到不足,從而為繼續充滿信心地學習數學打好基礎。
學生在日記中自我評價時,必需說明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對解題思路闡釋,對解法的選擇,也就是對數學知識的再思考、再整理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學生思維更加清晰,它獲得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是態度、思想和方法。
二、數學日記——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助推器
曾經有人對小學生喜歡學科情況作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學科中,喜歡數學的學生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許多學生普遍認為,數學學科本身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不像語文等其他學科那么有趣和豐富。要想改變這種看法,數學教師就必須探索讓學生喜歡數學的途徑和方法。數學日記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個較好的突破口。數學童話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0”的自述
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零”,1姐姐和2哥哥都叫我“0小弟”。
在我們自然數家族中,我是最小的一個,真是夠可憐的。不過,我雖然是最小的一個,看上去像個雞蛋,但我的用途可大了。不信?你就聽我慢慢道來吧!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我——0,像考試后要總結分數,就會有許多用到我的地方了,像什么90分呀,100分呀,80分的等等。還有,在日常生活中,要是在做數學題目時,你只要把我放錯了位置或是把我寫成了哥哥姐姐的話,那麻煩就大了。如果你在做除法時,把我放在除數的位置上,那么你可就要吃苦頭了,老師一定會找上門來。
我的用途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說了。總之,一句話,我——“0”,在你做作業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我哦!
從這篇數學日記不難看出:其中有“0是最小的自然數”、“0不能做除數”等數學知識,采用數學童話的形式,使人印象深刻。自本篇日記在班里進行交流之后,《不能輕視的1》、《4有話要說》、《2的溫馨提示》等一大批數學童話隨之誕生。在孩子們的眼里,數學可以成為多么美妙和有趣的故事!如果每個孩子都能這樣來理解數學,都能體驗到如此生動活潑的數學思維活動,數學還會“枯燥乏味”嗎?學習數學還會那么痛苦嗎?
三、數學日記——實現師生溝通交流的有效載體
在教育由研究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學生的“學”的今天,數學日記為實現教師與學生真誠的溝通和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展現了學生的數學發現、數學思考、數學方法。數學日記更是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了學生的學習軌道、性格特點和教師的教學行為,促使教師經常性地進行反思,提醒著教師要不斷地了解學生,改變自己,真正起到了師生互動的效果,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孩子們曾在日記中寫到:今天的數學課真有趣!老師謝謝你!把數學課上得這么生動。透過數學日記,讓我更加感受到孩子們對老師的濃濃愛意,感受到學生在接受數學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更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責任。
老師,我這樣做可以嗎?
一塊梯形苗圃,上底長20米,下底30米,高16米。如果上底和下底都增加5米,現在這塊苗圃比原來大多少平方米?
老師,今天您講了兩種方法:一種是(20+5+30+5)×16÷2-(20+30)×16÷2,另一種是(5+5)×16÷2,我覺得這兩種方法都不夠簡便。我有更簡便的方法 ,只要 5×16就行了。我是這樣想的:上底和下底同時增加了5米,高又不變,就是增加了一個長16米,寬5米的長方形,所以5×16就是增加的面積。
老師,我這樣做可以嗎?
日記可以暢所欲言,杷因害怕害怕老師或礙于面子不敢說的都可以寫到日記中。如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對老師或同學的意見、自己的心里話、學習后的反思等。教師可以通過數學日記來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生更可以通過教師反饋的評語,了解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以進一步肯定優點、改進不足。通過讓學生寫日記,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溝通了老師與學生交流的空間,和諧了師生關系。
四、數學日記——傳播數學文化的有效手段
神奇的“角谷猜想”
今天數學課上,老師總結完口算的注意事項后,突然神秘地說:“接下來我們要玩一個數學游戲——‘角谷猜想’,任意給出一個自然數,如果是單數就把它乘3加 1,如果的雙數則除以2,結果會怎樣?”同學們立刻拿起筆算了起來,我也迫不及待地開始嘗試。我先試23,先乘3加1,得70,70除以2得35,接下去的結果分別是106,80,40,20,10,5,16,8,4,2,1。真是不可思議,最后的答案竟然的1,不少同學也大叫答案的1。接著,老師告訴我們,曾經有人用計算機算過1——70000億之間的數字,都證實了這個結果是正確的。為什么會這樣?我有點不敢相信了,我又用雙數10去試了一試,結果仍然能回到1,這真是太神奇了。
此時,我的腦海里又冒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如果把單數乘6加2,把雙數除以4,結果會怎樣?于是,我用20去試:20除以4得5,5乘6加2得32,接下來分別是8,2,0.5……竟然算不出來,看來這不行,為什么按角谷猜想就能得到1,看來有待于我進一步研究了。
數學真是有無窮的奧妙,我喜歡數學!
這篇數學日記寫得很精彩,有學生自己的數學思想,其中包含了對數學著名猜想的懷疑、驗證以及進一步研究的決心。通過這篇數學日記的交流,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為數學課堂注入了活力。當孩子們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閱讀和撰寫數學日記時,那么,他們其實已經擁有了積極學習的態度,已經擁有了對數學文化的熱愛之心,他們是在傳播一種思想,一種習慣,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數學日記,為我的數學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一篇篇數學日記,猶如和諧樂章中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是它,領我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讓我和學生在思想的敞開和接納中達成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實現視界的融合,精神的互通。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 鄭毓信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數學日記——讓學生閃耀智慧的光芒》 中小學教學研究
4、《人民教育》 2004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