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 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 正文
2010-08-25 11:23:48 下載試卷 標簽:數學 數學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探究的“破”與“立”
摘要:許多教師為了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如何破“假”立“真”,實現“真”正有效的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策略已是當務之急。本文就以下幾點問題作了分析與思考,揭露探究性教學和學習的真假本質:探究性問題的創設;探究性材料的篩選;探究性活動的組織;探究性課堂動態的把握。
關鍵詞:自主探究;問題;學習材料;活動;課堂動態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使教師轉變學生觀,把學生作為學習方式主體,促使教師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化社會之間的聯系,把學習作為一種有益的活動,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重視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及應用過程。許多教師為了體現上述這些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切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們發現,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我認為如何改變這些不良的現象,實現“真”正有效的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策略已是當務之急。
一、問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動建構知識。
[誤區]:把“小步子”問題當作學生的主動探究
“小步子”問題表現在課堂上就如同“程序教學”,學生在老師設計的一系列細小問題的引導下,通過一問一答,學生每走一步就得到引導,每完成一個小問題就得到老師的鼓勵,立即得到“強化”的效果。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有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系列問題:
師:1/2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
師:那1/3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幾份呢?
生:一份。
師:那1/4則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師:如果我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則用幾分之幾表示呢?
生:2/4。
師:3/5表示的是什么呢?……
[分析]:表面看,這種教學,學生的反應比較積極,課堂很活躍,在單位時間內花最小的力氣達到了較大的教學效果,“水到渠成”地解決了問題。看似學生在主動“探究”,而其實被老師嚴格控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執行教師命令的操作員,就好像一臺臺電腦,教師編好程序,點擊鼠標,他們就開始工作。可以發現,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過于狹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連一點“旁逸斜出”的機會都沒有了,不能激發學生掌握知識的創造性和主動探究的精神,排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
[對策]: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積極的“探索”
“小步子”教學實質上是“知識傳授”,它削弱了學生的創造性。問題是探究的核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要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時間與空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原來的“知識傳授”、“例題一練習”轉化為“對學生的鼓勵”、“積極的探索”。我在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是這樣設計問題的:
1、 你們了解哪些分數?
2、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紙,你打算怎么拆成兩部分?
3、(展示同學的作品)哪些是平均分?……
4、為什么這些兩個部分都是用1/2表示,但圖形的大小不一樣?
5、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分數?
6、選一個分數折一折,說說你是怎么折出來的?
[反思]:以上的問題設計是認識1/2后馬上引導學生認識幾分之幾部分,雖然學生感到困難,但是學習的起點的確定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擴大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空間,提供學生“再創造”的機會,重視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增加學生課堂交流的時間。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二、構建有效學習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究。
[誤區]:探究性學習材料的“雜亂化”
我去年上<<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時候,一開始出示了下面材料:
在虹口區奎照農貿市場里看到,500克曾賣到5元的青菜降到了3.5元,卷心菜、大白菜都從2元降至1.5元。其它蔬菜價也跟著“當家菜”往下走,如扁豆 500克零售價從2.8元降至2.3元,毛豆從2.3元降至2元,茄子從2元降至1.8元,黃瓜從1.8元降至1.5元。到了傍晚,售價更廉。新八仙集團鳳陽菜場,一名攤主開出的卷心菜“收攤價”是1.2元,雞毛菜僅2.5元。而7日則看到蔬菜攤位大多“空落落”,僅有的幾種綠葉菜售價大漲,“馬大嫂”們不得不“掉方向”,趕到附近超市去買菜。
師:從上面材料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生1: 奎照農貿市場的青菜很貴!
生2:蔬菜菜價都在下降。
生3:不對,7日的菜價是大漲的。
生4:附近超市的菜價就會便宜嗎?……
生11:我知道了茄子從2元降至1.8元。
生12:我知道了500克曾賣到5元的青菜降到了3.5元。……
師:你們能不能給這些數字分分類呢?
[分析]:我出示這些材料的本意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當中提取數據,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字,以達到區分整數與小數,引出小數的目的,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雖然最后學生注意到了兩種數,可是光這個環節就將近用了10分鐘。真實情境的干擾因素超過了教學過程的主導因素,不利于學生的探究。
[對策]:精選恰當的學習材料
我們在進行探究性教學中,對應用情境要做恰當的教學加工。實際問題總是比較復雜,有時應用的知識過于寬泛會造成知識更加難懂。仍以《小數的初步認識》為例:
(師出示下面這張表格)
名稱 單價(元/斤) 名稱 單價(元/斤)
芹菜 1.50 雞爪 5.20
青菜 0.50 雞翅 5.00
大白菜 0.70 雞 3.50
蘿卜 0.80 牛肉 9.00
茭白 1.50 面粉 1.20
冬筍 2.00 生粉 2.00
師:從表格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芹菜的價格是1元5角。
師:你是怎么知道1.50就是1元5角的?
生: 超市里都是這么標價的。
師:1.50這個數我們見過,但是沒學過。誰會讀?
生:一點五十。(學生讀錯了,教師接著糾正)……
[反思]:由于對原材料進行了處理,學習就比較有針對性,節省了處理信息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這個環節的設計,既直接引出了小數,學生又有效地對小數讀法進行了探究,課堂因此而美麗。
三、活動探究,讓學生在親歷與操作中得到發展。
[誤區]:把指令性操作等同于學生的探究活動
為了讓學生能順利探究,為了節約探究時間,教師總是那樣“癡情”地對待學生:主動幫學生的探究活動“掐頭去尾”,主動為學生設計好探究方案。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這一節課,學生通過看圖比較,初步感知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之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求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教師是這樣設計學生探究活動的:
操作要求:
(1) 平行四邊形紙片上畫一條高。
(2) 沿著高把平行四邊形剪成兩份。
(3) 把平行四邊形重新拼合成一個長方形。
(4) 比較原平行四邊形與所拼長方形之間的聯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
[分析]:從學生的操作過程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了操作活動,動手實踐、探求未知。實際上操作過程中的每一步,教師都規定得太死,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就能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整個探究過程無須學生猜想、思考轉化方法,無須學生創新,而是在為操作而操作,為探究而探究,失去了探究學習所能體現出來的價值。
[對策]:讓學生真切體驗探究活動的全過程
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于各種數學活動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才能在現實的活動中理解和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時間,努力實踐:“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讓每一個學生都真切體驗探究的全過程。如教學“圓柱的認識”,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拿著一個標準的圓柱,根據“圓柱的面→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展開這一教材邏輯順序,通過教學圓柱各部分名稱、觀察圓柱的特征、驗證圓柱的上下兩底大小、剪側面等環節,讓學生跟在教師后面亦步亦趨地、半獨立地探究知識、接受知識。一位老師在設計這一課時,把教學展開部分設計成:提供素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發布三個環節。先為每四個同學準備了一份圓柱特征探究的學習包,包內有茶葉罐、紙水杯、紙做的圓柱模型、一個裝有各種形狀紙片的信封。然后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內思考與討論兩個問題:“圓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樣發現的?”最后以成果發布會的形式,通過師生互動交流,跟進操作,發展和深化普遍認同經驗,質疑和共享獨特的個性經驗,規范和校正非正式甚至錯誤的經驗。
[反思]:由于教師提供了豐富而且有差異的、可以動手操作的學習材料,保證了學生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親歷了思考、發現的全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學習成功的體驗,得到了空間觀念和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也由此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四、課堂動態探究,讓知識得到共享和內化。
[誤區]:把“大膽放手”當作探究的“度”越大越好
“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會處理各種數學問題的方法,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光靠邏輯推理是不夠的”。中科院院士戴安邦也主張把小學數學課堂改成“小型的科學實驗室”,實驗程序并非完全給定,而是開放式的,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己觀察,自己分析,自己總結。照這樣看來,是不是說探究的“度”越大越好?有位老師執教“年、月、日”一課,一開始就讓學生根據家里帶來的年歷自己觀察,自己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合作解決這些問題。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學生嘰嘰喳喳地開始討論。幾分鐘后進行反饋,學生一會兒提到了一年有幾個月,一會兒又提到了節氣。有的問為什么這天是“黃道吉日”,有的問二月份為什么只有28天。學生問什么,教師就跟著解釋什么。一堂課很快就過去了,還有很多知識點沒有提到,如平年、閏年、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等都沒提到,教師只好說了一句:“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下課后再去仔細看書。”
[分析]:表面上看這堂課充分體現了“開放”教學、“動態生成”的教學理念,實際上系統的知識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得不到探究的體驗,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探究成果得不到共享和內化。這樣的放任自流,我覺得是違背新課標精神的。
[對策]:以目標為核心動態把握課堂
在發展學生探索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和學生都應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探索性學習中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必須深入學生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深入開展。如有位老師執教“可能性”時,每四個同學發兩個骰子和一張記錄單,放手讓他們操作記錄:一共擲了幾次,2—12點分別出現了幾次,以便分析可能性。由于學生的操作次數遠遠不夠,匯報交流的時候根本找不出規律。課堂有點亂哄哄起來了,這時教師適時、適度地引導與點撥:把全班所有的數據都加在一起,然后列成一張大表格,里面的數據頓時變得“明朗”起來(2—12出現的概率幾乎是相等的)。
[反思]:學習的過程是一段富有個性的生命歷程,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應在不斷地調整中找到發揮指導、組織、參與作用的最佳切入點,創造性地教學,使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情與時俱進。
探究性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識探尋的過程中孕育一種問題意識,親自尋找并實踐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果只重視其知識獲得功能,而只灌輸式地“教”學生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那樣的話,探究性學習實質上是“假”探究。我們在這過程中應深刻理解 “探究性學習”的本質,讓學生面對問題探尋個性化的方法,強調過程性探索,在經歷和體驗中理解探索性學習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主動性的、“真”探究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揚慶余主編.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 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撰寫與例舉。浙江:寧波出版社。
[4]《教學月刊》2004年第11期
[5]《小學數學教師》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