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 正文
2019-07-24 11:22:35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上冊 數學教案
答:帶250元買門票夠。
92×8≈720(元) 92×8≈800(元)
(90) (100)
92×8>700 92×8<800
答:帶700元買門票不夠。 答:帶800元買門票夠。
教學反思:
《標準(2011年版)》中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目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另一方面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通過選取不同的估算策略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從二年級上學期開始,教材開始安排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學生也初步接觸估算的方法。但學生估算意識非常薄弱,估算技能比較欠缺。在平時的教學行為中,我們只是將估算停留在嘴上,當題目的要求中出現要求學生估算的時候我們才會去關注這個問題,否則教師和學生都很少關注。而在平時的教學中,估算的用處是很廣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怎樣能夠讓學生對估算敏感起來?學生的估算意識如何培養?本課在突破用估算解決問題教學難點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創設生活情境,突破估算教學的難點
從計算方法的角度來看,學生長于精確計算,估算意識淡薄,對估算的作用與價值,沒有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在認識和行為上都感到"不習慣",常常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乘車人數、購買參觀航天航空展覽門票等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估算,不僅讓學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精算與估算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體驗估算的價值。真正突破了估算教學難點,即由單純的技巧性訓練轉變到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二、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估算的作用和必要性
教材在編排估算時,創設了適當的問題情境,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估算的作用和必要性,但教師在教學時還是要巧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例7時,如果直接出示例題的問題,很多學生都直接進行精確計算,然后老師再教學估算的格式和方法,這樣孩子對估算的作用感受不大。本課現在改為先解決"買門票一共要付多少錢?"的問題,自然轉換問題為"帶250元買門票夠嗎?",學生會對兩個問題加以對比分析,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問題不需要我們進行精確的計算,估算一下就可以了,從而體會估算方法的作用和應用背景。
三、精心設計練習情境,優化估算方法和解題策略
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問題和數據的特點靈活選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讓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和作用。同時還要讓學生初步體會有些問題用估算不能解決時,也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
例如例7中出現的問題都能利用估算方法去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體會不同的估算策略和方法。在練習環節,老師設計了題組練習,讓學生辨析什么時候需要進行精確計算,什么 時候需要估算;估算的過程中什么時候需要估大,什么時候需要估小,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解題方法去解決問題。競賽題:把例7改為:二年級共有63人參觀,買門票500元錢夠嗎?讓學生體驗到這道題在估算時,往大估或往小估計算結果都有不確定的因素,反而比進行精確計算要慢。從而發現有些問題用估算不能迅速解決時,也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有關人民幣的內容要估算時,通常會把數估大一些。
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前,我到包含豐富資源的"荔灣教育"資源平臺上查找與本課相關內容的課件、練習資料,認真學習后,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對平臺上的課件進行重新設計,在"備課"中編輯課件內容。下階段將繼續學習平臺的使用功能,力求突破技術難關。例如:在資源平臺里編輯課件時,如何直接輸入"×"、"≈"等的數學符號?如何讓"備課"里編輯好的課件,到"授課"時不會出現文字、圖案偏離位置的現象。
估算的應用很廣泛,在加、減、乘法計算中的檢查得數要用到估算,在除法計算中的試商要用到估算,放學路上要用的時間也要用到估算,購物時用到估算的更多。估算是精確計算的基礎,估算也是精確計算的補充。估算教學只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估算的欲望,才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得估算的方法和策略。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去挖掘教材中隱含的估算題材,為學生積極搭建估算的平臺,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進行估算,自覺形成估算的一種習慣,有力的促進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