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讓青春期孩子告別攻擊性行為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6-20 21:11:38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對青春期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應更多地強調愛、平靜、溫和的教育,特別要注意平時培養他們的愛心及善良、謙讓、合作等良好品格,這才能鏟除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土壤,切忌當孩子有了過失或攻擊他人時,便對孩子態度冷漠、暴力對待,這樣只能使孩子產生反感甚至對立。其次,學校與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家庭成員間對孩子的態度也要一致,否則,教育的作用就會互相抵銷,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亂或行為上的矛盾。
2.讓孩子有情感體驗
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要讓他有情感體驗,光講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觸動孩子,解決不了問題。例如,當孩子打了別人,人家疼,就讓他體驗到疼的滋味。當然不能打他,讓他通過挨打來體驗,但是可以讓他通過回憶摔倒的疼痛等來體驗別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給他一些知識和方法,別人在玩的時候,你如果想玩,應能和別人商量,同時,還讓他體驗到,“人家總是在玩,你在這時看著多難受呀!如果你總是玩,別人也同樣難受。”
攻擊性行為怎么辦
3.啟發孩子對攻擊性行為的理解和思考
要解決行為問題,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一般說,只有認識了準則,才能產相應的情感和行為傾向,但青春期孩子對事物的認識是形象、具體、直觀的,加強孩子的認知特點,須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運用具體、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如給他們觀看錄相、表演、和孩子交談等,設法讓他們明確攻擊他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4.有了情感體驗,然后再解決行為習慣
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情感體驗,但在行為過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為準則達到要求,尤其青春期孩子意志比較薄弱,所以,作為家長,既要向孩子提出合理、具體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堅持不懈地培養,尤其對孩子已形成的不良習慣應循序漸進地解決,讓孩子在反復的實踐基礎上,將行為轉化為習慣。
攻擊性行為會妨礙孩子今后一生的發展,如果攻擊行為延續至青年和成年,就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社交困難。另外,攻擊行為與犯罪有一定關聯。心理學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兒童期就被認定為有攻擊行為。也就是說,從小攻擊性強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長大后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予以矯治。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