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博物學:邁向數字時代的科學教育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04 21:54:28

博物學時代是科學還未分化的時代,科學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落后會帶來許多不足和謬誤。伴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現代科學的突飛猛進,小學科學教育也遇到了“挑戰”:學生如何通過科學課認識達爾文、亞里士多德等這些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教師如何引領學生掌握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數字化科學工具,讓他們超越日常的經驗,更好地適應未來?本期特別呈現特級教師吳向東關于當下小學科學教育的新思考。
在一次研討課上,我提出一個問題:“上了科學課后,如何讓學生超越日常經驗,從科學上真正獲得提升?”
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在二年級的科學課上,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感官區別物體,比如讓學生識別真水果與仿真水果;在學生的背后扔下常見的東西,通過聽到的聲音猜猜是什么;在不透明的袋子里摸物品,僅憑借觸覺猜是什么;教師甚至買了可以吃的包子,讓學生通過味覺去區分其他的東西……雖然各種活動非常有趣,學生熱情參與其中,但40分鐘下來,學生學到了什么?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觀察活動經常出現,學生從出生起就在不斷獲得這樣的感官經驗,而科學教學超越了這些日常的感官經驗了嗎?如果沒有或者不明顯,這樣的科學課又有多大的價值?
從博物學到現代科學
由此,讓我想起了近代科學還未建立起來的博物學時代,那些被我們稱為科學家的人,如中國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提出生物分類學的林奈,還有學生特別喜歡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們主要是通過感官細致入微的觀察去研究自然的。雖然有重大發現,但用伽利略、牛頓等近代科學家建立起來的實驗科學的思想方法進行考察,還有許多不嚴謹的地方。
到了現代,現代科學比近代科學更加嚴謹和先進,研究的方法早已超越了人的感官,包括射電望遠鏡在內的各種波段的新型望遠鏡和觀測儀器,可以“看”到光學望遠鏡看不到的天文信息,中子星的發現,引力波的捕捉,已經不是增強了人視覺的光學望遠鏡所能及。生物進化和分類的研究也是如此,已經超越了感官能及的生物形態學,可以從分子生物學,如基因研究的角度去研究生物的進化,作出更精準的分類。
如今的數字時代,一切都在數字化,比特到處流淌,現代科學又迎來了新的飛躍。人類基因組計劃建立人體2.5萬個基因的30億個堿基對的龐大數據。以此為基礎,計算生物學可以大行其道,通過算法和模擬可以從這個龐大的數據庫中發現更多的生命奧秘,使科學家有可能研制精準靶向的藥物,去治療包括癌癥在內的不治之癥。不僅計算生物學,而且冠以計算的如計算化學、計算物理學、計算地理學等新的科學門類不斷涌現,再加上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進步,數字時代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又邁入了更加智能的嶄新時代。
從博物學到近代科學再到現代科學,延伸到如今數字化的現代科學,每一次的科學進步,都意味著對感官觀察的超越,意味著新的科學思想方法的躍遷。
何必把學生拉回博物學時代
盡管如此,小學科學教材呈現的科學研究內容似乎還停留在博物學時代。
在二年級通過感官去比較的內容中,教師設計了比較水溫高低的內容。需要用手觸摸杯中的溫水,感受其溫度的高低,但在水溫差別不大的情況下,要辨別溫度差別就困難了,這時就要用到溫度計。而要學會使用普通的溫度計,教師還要教會學生認識刻度。由于常用的酒精溫度計是根據液體受熱膨脹上升的原理,測量的時間會比較長,這就帶來了一些不便。網上搜索,有各種數字溫度計,我們選擇了具有一定靈敏度帶有測溫探頭的數碼顯示的溫度計,放到水里約1秒鐘就會顯示穩定的讀數。于是,班內每個小組發一個,先讓學生用手反復比較溫度相近的三杯水溫度高低的順序,再用數字溫度計反復測量——精確的數值和模糊的感覺一對比,科學儀器測量的長處顯露無遺。有學生說,用手感覺水溫會產生“幻覺”,不好把握到底是哪一杯水溫度更高一點,而數字溫度計測量水溫更準確。這樣的課使學生意識到,科學觀測工具比感覺器官更可靠,從而對科學研究的本質逐漸有所體悟。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