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語言素養的三個指標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11 08:09:53

多年來,語文教學的“老問題”一直存在,語文人對學科教學的新思路也層出不窮。正是在問題爭論與實踐改進的相互作用下,語文教學走向當下。那么,語文教學如何改進?語文教育人如何提升語言素養?本期周刊繼續關注語文學科教學,從追問“怎么了”走向探討“怎么做”。
前不久參加一個語文名師工作室的活動,有幸觀摩了特級教師武鳳霞和張學偉執教的詩詞錄像課。相較于現場觀課,看錄像課的益處是便于立足全景視角,剖析課堂細節。這兩節課引發了我對教師課堂語言的思考。
語言是課堂教學行為得以展開的主要依托,而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是發展兒童的“語用”能力,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修煉自己的語言素養。理想的教師語言素養應具有三個指標:表述準確、措辭妥帖、形式豐富。
語言素養指標一:表述準確
語言是一種集體的“規約”,所謂表述準確,首要含義是語言規范,符合人們常用的句法習慣。這是語文教師最基本的語言素養要求,也是課堂上師生能有效溝通的前提。教師只有表述準確,學生才能聽得清楚。武鳳霞和張學偉的課上,師生對話自然、流暢,讓人感覺舒適,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準確的語言表述。
語言表述準確的第二層含義是教師準確理解學生話語,并作出正確的回應。我曾聽過一位年輕教師執教《真理誕生于100個問號之后》一課,課堂上有這樣一個環節——
學生問:100個問號之后是什么呢?
教師答:100個問號之后就是真理啊!
從句法結構的角度來說,教師的語言表述是正確的。但是,結合課文內容來看,教師的回應是不準確的。真理誕生于100個問號之后,并不意味著100個問號之后就一定能誕生真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能做到語言表述準確,除了使用規范的語言外,還需要進行充分的文本解讀,準確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內涵。
語言素養指標二:措辭妥帖
語言是個人的活動,所謂措辭妥帖,就是說話時用詞恰當,符合特定情境,能給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引導。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對話大多是即興生成的。教師要能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做到措辭妥帖往往不易,因為在特定情境下,語言是依賴語感自然生成的。王尚文教授在《語感論》一書中指出: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望洞庭》時與學生的對話:
師:青螺是什么?
生:青螺是青螺山。
師:不對。
生:青螺是洞庭湖中像青螺的山。
師:這就是預習的壞處。好好想想,青螺是什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