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說課稿 > 小學語文說課稿 > 六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 正文
2019-01-31 22:19:10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S版語文 六年級下冊 說課稿
一、回顧導入,引出好奇心
上課伊始,我首先回顧了課文:1930年,印度有一位科學家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他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他就是拉曼。而這項殊榮的獲得與地中海輪船上的男孩兒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引導學生總結:是男孩兒的好奇心將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讓學生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板書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繼續(xù)學習13課《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設計理念:作為第二課時,這樣的復習導入,既回顧了課文的內容,又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
二、感悟朗讀,體會拉曼的心路歷程
為了實現(xiàn)本課“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這一教學目標。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學生帶著任務學習,既明確了學習目標,又能有效地避免盲目朗讀。接著,學生默讀課文9-11自然段,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一些批注感悟,因此,我用課件先出示前半句: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引導學生思考: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呢?學生有了一定的預習基礎,可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guī)缀跛械娜艘舶ɡ颊J可了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這樣盲目從眾,沒有像這個男孩兒這樣提出“為什么”而愧疚。 接著,出示后半句: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教師板書:“已知”中追求“未知”并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已知”和“未知”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助于學生對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加以理解。
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么?小組討論得到結論。這樣循序漸進的感悟更加深了學生領悟男孩兒帶給拉曼的啟示。說明拉曼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一個科學家失去了好奇心,將會一事無成。 最后,教師強調:此時的拉曼警醒了,他意識到了作為一名科學家最大的忌諱就是——失去好奇心。出示句子,并讓學生齊讀: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最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此處問題的設置與深入探討,既突破了文章的難點,也給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警示。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