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記敘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向中國人脫帽致敬(2)
來源:奧數網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2-28 16:48:39

參考答案:
1,本文的文學體裁是什么?題目的隱義是什么?
( 本文的文學體裁是報告文學。
題目的隱義是“向中國人致敬”。 )
2,“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從他的課堂上領教了什么叫做‘難堪’”中,“幾乎”不能刪除的原因是什么?
( ①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難堪”,最后“我”也沒有難堪。
②教授的目的也不是要學生難堪,而是治學嚴謹。 )
3,“我聽見班里有人竊笑。” 句中的“竊笑”有哪兩層意思?
( “竊”寫出了學生對教授的懼怕,不敢公開笑。
“笑”寫出了同學對“我”的贊賞。 )
4,第二回合是關于國籍的問答。教授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 教授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要了解一般中國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治素質。 )
5,“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飄”與“那種凍結的沉寂”,分別照應什么?
(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飄”照應開頭“12月”。
“那種凍結的沉寂”照應“當即冷場” 。 )
6,第三回合是關于如何解決臺灣問題的問答。“除臺灣省外”和教授“搓搓手看著我”,對于塑造“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 “除臺灣省外”這句語言描寫,突出“我”反應靈敏,思路周密,無隙可擊。
教授“搓搓手看著我”,側面描寫“我”很棘手,使教授感到難以應付,手足無措。 )
7,“我看著他的臉。那臉,大部分掩在濃密的毛發下。”“我才發現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燦爛。” 這兩次對教授的外貌描寫,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 前一句說明“我”并未真正認識教授的真面目,未理解他的真實意圖。 );
后一句說明“我”終于感到教授并無惡意,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被看清,即了解了他的真實意圖。 )
8,本文描寫“大胡子”教授采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其實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 欲揚先抑。
其實他是一位對中國人民友善的外國友人。 )
9,“我”與教授的問答圍繞哪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的過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 四個問題:中國人如何工作、”我“的國籍問題、如何解決臺灣問題、中國富強的標準。 過渡巧妙。
寫出教授思路極其敏捷。 )
10,本文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 環境描寫,渲染了特定場合的氣氛。直接的環境描寫,烘托了氣氛,比如寫冬景、寫人們盯著我們三個人的冷場等。通過人物的反應的側面描寫,如課堂上的笑、凍結的氣氛、松動椅子的聲音等,寫出了劍拔弩張及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善氣氛。 )
11.文章主題是什么?
( ①通過教授的提問和中國留法學生“我”的回答,表現了中國留法學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愛的愛國精神;
②反映了外國友人真誠希望中國富強、中國能自強的良好愿望,展現了中國正在逐步上升的國際地位。 )
12,在對話課上,大胡子教授提出問題,如此“刁鉆古怪”,后來,他為什么竟會對“我”“脫帽致敬”,前后態度是否矛盾?為什么?
( ①應把問題本身的性質和提問人的動機,區分開來。教授提出“兩個中國”問題,并非是主張“兩個中國”,提出“臺灣問題”,說明他對中國情況的關切。
②一位編輯曾介紹,這位教授“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從他的課堂上領教了什么叫做“難堪”,這一重要的伏筆,說明他的提問“刁鉆古怪”,并非單是沖我而來,而正是表現了他“聞名于全校”的“教學嚴謹”。
③教授在對話課上,提出了一些有關國家榮辱、政治上十分敏感的問題,是要了解一般中國人是否都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能不能自覺地維護國家的尊嚴。
④教授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在提問題中,被我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染了,因此最后按捺不住內心激動,離開講臺,笑容滿面,脫帽致敬,這是他的心跡坦露,也是他正直的表現。 )
13,“我”與教授對話完了,教授宣布:“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下課。”文章到此可以擱筆,為什么最后還要添寫一節,交代“我”與臺灣同胞準備去喝咖啡?此節能否省略?
( 本節對話課,“我”與教授構成了一對主要的矛盾體,對話進行了11次,其中有7次,集中討論了所謂“兩個中國”和“臺灣問題”。回答教授第四次提問時,特別交代臺灣同胞支持我的意見:“只有一個中國”、“這是常識”。我在回答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時,強調要有海峽兩岸的“父輩”來解決。我和臺灣同胞,都是“中國人”,都是教授致敬的對象,中國的統一富強,是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我”與臺灣同胞,齊心協力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是畫龍點睛之筆,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所以最后一節,不能省略。 )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