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1-20 18:54:58

學生接受教師的教育影響具有選擇性,學習過程是學生能動反映現實的過程,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和積極的思維才能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應體現在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正如愛因斯坦所言:“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決于興趣,興趣又往往來源于教師的講授和有目的的培養。
1、以“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來源于認識和需要,學生學習總是受一定的學習動機支配。在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或叫“求知欲”。要使學生愿意學習,最根本的是要使他們感到學習的東西有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講好緒論課,在緒論課中把這門學科的意義、作用,結合大量生動事例,講透講深;其次在以后各章節的教學中,注意聯系實際,進行有目的教育,以此激發學生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喚起他們好奇、探索的渴望和精神。
2、以“得”引趣,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讓學生感到自己課課有收獲,有一種成功愉快的體驗,會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所得愈多,興趣愈大,反饋愈強。要做到這點,要求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還要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抓住重點難點問題深講精講,使學生經過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真正理解所學內容;同時還要求教師及時將學習結果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成績和進步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愉快的情感(特別是對后進生),這會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和鉆研的信心和力量。
3、以“疑”引趣,調動學生的思考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問,才有“究”,有疑才意味著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師講課,就是要打破學生腦海的平靜,使學生的腦海在聽課過程中波濤迭起。因此,有經驗的教師講課是將知識捏成一個個小石頭子,變成一個個的疑問,投入學生心田,激起他們的思考,起到“投石擊開水底天”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條件反射”時,先給同學們講了“望梅止渴”故事,然后,教師提出了問題,為什么曹操說梅子又酸又甜,士兵嘴里會分泌出唾液,這里有什么科學依據呢?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它是“條件反射”。三五分鐘的設疑,能夠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要講的內容上來,激發他們積極的思維,使教師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耳聽心想的認識過程,等“疑”解了以后,學生會有一種甜絲絲的感覺,學習興趣很高。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