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鑒賞:《飲酒》其五(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8-24 17:46:24

【賞析】
公元417年,歸隱12年的陶淵明在醉后寫作了二十首以《飲酒》為題的詩,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也是二十首《飲酒》詩中最著名的一首。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悠閑自得的心境和陶醉于大自然中的生活情趣。
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也是陶淵明最擅長的詩歌寫作形式。雖然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也不像近體詩要求那樣地嚴格,但在本首詩中,偶數句卻韻腳統一,都壓在了“an”韻上,這樣,詩歌在朗誦起來,極富韻感,朗朗上口。而整首詩中,陶淵明以淺顯質樸的語言,將寫景、抒情和敘理融合在一起,使詩歌的形式和內容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而在這種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中,使讀者在賞析中不禁心生向往自然的情感。
從詩歌內容上,主要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前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來揭示普遍存在的生活哲理;中間四句,寫田園生活及所見之景;最后兩句,寫一種無法言說的生活理趣,F從這三方面來加以分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四句詩,充分的顯現了陶詩淺顯質樸的特點。這四句,有敘,有問,有答。就好像嘮家常一樣在娓娓地向讀者在談論一個富有哲理的生活體驗。他說啊!我的家呀!住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可是,我卻聽不見來往的車馬的喧鬧聲。這樣,就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疑問了,為什么在嘈雜喧鬧的地方居住卻聽不到“車馬喧”呢?這種生活體驗是怎么產生的呢?在讀者的一文中,詩人在緊接著的三四句中來了一個自問自答,解決了讀者的疑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因為心志高遠,心思寧靜就不會感到外界事物的嘈雜。“心遠地自偏”簡單的五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什么是哲理性的句子?簡單地說,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就是能夠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一種指引作用的作用。而“心遠地自偏”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熱鬧的地方,我們也完全可以營造一個寧靜之地,其關鍵就是我們要有一種寧靜淡泊的心態,高遠脫俗的心志。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王安石對著四句有著極高的評價,認為這四句“奇絕不可及”,“由詩人以來,無此句也”。是因為這四句詩,用最平實的語言道出了人生哲理。我們接著分析一下,陶淵明為什么能說出這樣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呢?我們從陶淵明的個人特點來分析。陶淵明在早年的時候也多次入世,但卻是時斷時續的,田園生活一直是他所向往的,當他最后看到東晉的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無法挽救的時候,為了給心靈尋找一個安靜的棲息地,他在公元405年毅然歸隱。這四句,其實也體現了他對嘈雜的爭名逐利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鄙棄。向黑暗的社會明示了他超脫、漠然的態度。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四句,寫出了陶淵明歸隱后的田園生活和所見景物。什么樣的田園生活呢?在自家的東籬之下,菊花盛開,隨手采擷幾朵,嗅著淡淡的花香,讓心情徜徉。而隨意的一個抬頭愿望,看見了蒼蔥翠綠的廬山映入眼簾。“悠然”二字在詩句中的運用,詩人毫不吝嗇地把自己這時低頭采菊,抬頭見山時的恬淡、閑適的心境寫了出來,把詩人處于山水間的悠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悠然”和“見”二詞在一起巧妙的組合,最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偶見廬山時的那種超凡脫俗的悠然心態。蘇東坡對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有著這樣的評價:“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兩句所表現出來的無以倫比的自然生態的生活意境,不知迷住了多少的文人墨客,也成為了《飲酒》詩中最出名的兩句。隨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二句,也是詩人無意中所見。“佳”字,寫出了傍晚時分,山氣繚繞,云氣蒸騰的美景,而就是在這不可言說的夕陽美景中,成群結隊的鳥兒飛回了巢中,他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盤旋,在巢中閑適的鳴叫,再一次的澄澈了看到眼前景的詩人的心。自然的寧靜和人的心情的平靜達到了完美的融合。也讓詩人更加確定了自己歸隱的正確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句,卒章顯志,寫出了詩人在田園生活和觀賞自然景物中領悟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真諦。但“真意”是什么呢?“欲辨已忘言”一句可以看出詩人本想說一說的,但卻有不知道用什么樣的言語來把它表達出來。為什么無法表達出來呢?因為,這種感受,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只有身臨其中,身處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人生感受。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和觀賞自然景物中領悟到了,可是,當要表達的時候,發現一切言語都無法描摹此種感受的美妙。那么,從全詩來看,“真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指的是“心遠地自偏”所說的高遠而不媚俗的心志和淡泊寧靜的心態,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心情和熱愛自然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的本真,才能不被世俗思想所污染,才能最終達到返璞歸真。
而世上又有幾個陶淵明呢?陶淵明以自然為魂魄,將自然和自身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心中,已經達到了萬物皆自然的境界。陶淵明所說的真意,我們也懂,但究竟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