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最大的障礙,是以指責表達愛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6-04 09:40:38

01
前兩天,我的鄰居小美帶著女兒安安來我家玩。
安安和我兒子小樹經常在一起玩,很快,兩個孩子就嬉鬧了起來。
忽然,小美發現安安不穿拖鞋正光著腳丫在地上跑,就大聲喊住她:“安安,你怎么不知道穿鞋呢,地上多涼啊,要是拉肚子了我看你怎么辦?”
安安撅著小嘴,有些不情愿地過來穿上了鞋子,又繼續去玩了。
過了一會,安安和小樹開始追著一個球滿屋子跑了。
小美又大喊安安:“安安我告訴你,不許再跑了,你沒看見那邊有個桌子嗎,撞桌子上你就知道什么叫疼了!”
說完,小美回過來頭來對我說:“這孩子一點穩當勁兒也沒有,一點也不讓人省心。”
安安聽了媽媽的話,停住了腳步,忽然大聲的對小樹說:“你別再跑了,再跑我就打你了!”
小美聽了又開始教訓安安,這次安安大哭起來,被小美連拉帶拽地領回了家。
其實我知道,安安是因為對媽媽的話心中不滿,但不敢反抗媽媽,于是把怒氣撒在了比她更小的小樹身上。
而安安的媽媽小美,其實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初衷都是愛和關心,可是表達出來卻成了批評和指責。
02
不知為何,我們常常發現,愛和關心很難說出口。
“愛之深,責之切”、“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觀點已經深深的影響了很多代的中國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就懂得了。”
但這種教育觀念,實際上卻是在利用“喚起孩子的負面心理感受”的方式,來實現約束孩子行為的目的。
具體來說,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恥感等。這些負面的感受,盡管有時候的確能夠起到壓制孩子行為的作用,讓孩子變得乖巧、聽話,但是“后遺癥”卻非常深遠。
它們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強大的摧毀作用,讓他們懷疑自我的價值,對父母充滿內疚,甚至會常常把不屬于自己的過錯也包攬到自己身上。
比如,當父母吵架時,認為“都是因我而起”;當父母心情不好時,他會認為“因為我沒能讓父母開心”;甚至于,他們會痛恨自己,為什么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才讓父母如此失望。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