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自動控制與電子戰爭
來源:本站原創 2018-05-31 13:14:26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日益普及,F代化的武器裝備,如大炮、坦克、飛機、軍艦、導彈等,都配有相應的雷達、通訊設備及紅外線或激光裝置。然而歷史的發展規律總是“有矛就有盾”。有了電子技術的應用,就會有電子技術上的斗爭,這樣現代戰爭中就出現了一個嶄新的競爭領域——電子對抗和電子干擾,或叫做電子戰。
所謂電子對抗,是指敵對雙方利用電子設備和能夠反射、吸收電磁波的器材的電子斗爭。電子對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當無線電剛開始在軍事通信中應用時,以截獲和破譯敵方情報為特征的簡單的無線電通信對抗就萌芽了,并揭開了電子對抗的序幕。二次大戰以來,炮瞄雷達、導彈制導雷達和飛機截擊雷達相繼問世,大大提高了武器命中率。與此同時,圍繞著兵器控制與反控制展開了更激烈的電子對抗。
我們知道,雷達和無線電通信是現代社會當之無愧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而電子干擾卻能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封住,使它們成為“瞎子”和“聾子”,或者巧施妙計,使敵人上當受騙。比如,利用雷達干擾發射機作為干擾源,可以發射或轉發某種電磁波來壓制敵方的電子設備,使它們無法正常工作。我們平時收看電視都有體會,如果附近有電子干擾(如汽車發動機或電焊機等工作時所產生的干擾),電視屏幕的畫面就會發生畸變,干擾越強,畫面畸變越厲害。同樣,當飛機或艦艇上的雷達接收機受到干擾壓制后,在雷達距離顯示器屏幕上會出現參差不齊的“茅草”。干擾電波的能量越大,“茅草”長得越高,把本應能夠發現的目標信號給掩蓋住了,因為此時目標信號完全淹沒在干擾信號中了。而且,無線電通信設備受到強烈的電磁干擾后,耳機中充滿了雜亂刺耳的噪聲,也無法進行正常的通信聯絡。
另外一種電子對抗手段是欺騙性干擾。其原理是用干擾發射機或無線電臺巧妙地模仿敵方信號使敵人上當受騙。對雷達的欺騙性干擾,可使雷達在測定目標、方位、速度時產生錯誤,破壞雷達跟蹤或制導,使敵方火炮、導彈擊不中目標。無線電通信欺騙干擾還可以冒充敵臺通報、通話,攪亂敵方通信,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電子干擾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盟軍1944年6月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并最終消滅德國法西斯軍隊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盟軍的具體作法是:
(1)將計就計,實施欺騙。納粹德軍統帥部曾武斷地認為聯軍將在加萊地區登陸。英美聯軍將計就計,在多佛爾設置了一個假司令部電臺群,不斷發出內容適當的電報,故意泄密,造成聯軍將在加萊登陸的假象,使希特勒陷入圈套。
(2)嚴密偵察,挖睛掃障。英美聯軍對德軍部署在法國沿海一帶的雷達站、干擾站、警報臺和電臺進行嚴密偵察,并做到了如指掌。在登陸前夕,又派出轟炸機和戰斗機進行大規模襲擊,摧毀了德軍所有的干擾臺和80%以上的雷達站,挖掉了德軍的“眼睛”,并保證了聯軍雷達和電臺的正常工作。
(3)巧布疑陣,聲東擊西。登陸前夜,英美聯軍用一群群小船裝著角反射器,拖著涂鋁汽球等用于干擾的物體駛向加萊地區,使殘存無幾的德軍雷達誤將小船隊視為大批飛機掩護下的大型進攻艦隊,牽制住了加萊地區的大量德軍,減少了聯軍在諾曼底登陸戰中的阻力。
(4)施放干擾,出奇制勝。登陸開始時,英美聯軍出動320架干擾飛機迷惑德軍殘存的雷達,掩護了飛向戰區的大批戰機。龐大的突擊艦隊始終隱蔽前進,只是在距登陸地點10海里時,因發動機響聲才被德軍發現,然而聯軍5個師20萬人的突擊部隊的登陸已是勢不可擋了。
6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一種反雷達導彈,是專門用來對付敵方雷達的導彈。其原理是利用敵方雷達發射的電磁波作引導,跟蹤其信號直搗老巢,最后摧毀敵方雷達站。反雷達導彈第一次出現在戰爭舞臺上是1965年,當時美國利用“百舌鳥”反雷達導彈,攻擊越南的高炮陣地。裝備“百舌鳥”導彈的飛機,一般先在地面防空高炮火力有效射程外盤旋,引誘敵方雷達開機搜索,然后捕捉其信號,再發射導彈予以摧毀。這種武器曾嚴重破壞了越南北方地面雷達系統。其后,在中東戰爭、英阿馬島戰爭、兩伊戰爭中,反雷達導彈都顯示了巨大的威力。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