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漫談:《論語》別解七則(一)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5-24 13:26:13

“學而時習之”
作為《論語》的首章,“學而時習之”歷來為注家所重視。錢穆先生《論語新解》云:“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孔子十五志學以后當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當之。茍非學邃行尊,達于最高境界,不宜輕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當之。”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唯言“茍非學邃行尊,達于最高境界,不宜輕言人不我知”,似于義未安。日常生活中,匹夫匹婦乃至蒙童,皆可言人不我知,何待“學邃行尊,達于最高境界”?
沿著錢先生的思路,竊以為此三語皆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夫子自道,二是對弟子而言。“學而時習之”,既是孔子自己的學習過程,也是他對弟子的訓練過程。“有朋自遠方來”,對孔子而言是弟子自遠方來,對弟子而言為同門自遠方來。舊注說“同門曰朋”,這里有同門和弟子二義。“人不知而不慍”,一是孔子謂其自身修養已經達到較高境界,二是對弟子修行效果的期盼。因此,此章實為孔子的教育方針,而成為君子,乃孔子的教育目標。
文中三個“不亦”也值得玩味,有退而求其次之意?梢韵胍,此章當為孔子政治事業受阻,壯志難酬,晚年悲憤歸魯而專注于文化教育事業時所發,難掩自我安慰的悲傷。
另外,本章被編排在《論語》之首,也與孔子思想發展過程息息相關。筆者曾提出,孔子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早年以“禮”為核心的教化思想、中年以“仁”為核心的內省思想和晚年以“易”為核心的形而上學思想。在《論語》中,“學”的主要內容是禮,所以以“學而時習之”居首,暗示著孔子思想始于學禮。至于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編排在《論語》末章,則意味著孔子思想以形上學為歸結。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