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長春小升初必考古詩鑒賞匯總附答案(3)
來源:家長幫論壇長春站 文章作者:斷線風箏001 2018-03-16 20:43:34

詩詞鑒賞:
《登飛來峰》這首詩中,詩人運用了____①___的手法告訴我們,千尋塔很高,詩人在這里講了一個傳說 “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只緣身在最高層”說明了______④_______的道理,正如王之渙的《登鸛 雀樓》中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夸張 ②飛來山上千尋塔 ③聞說雞鳴見日升
④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⑤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①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②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④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暗喻奸佞的小人。
⑤緣 :因為。 ⑥眼:視線。 ⑦塔:鐵塔。
⑧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⑨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解析】
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 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 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比喻“掌握了正 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 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詩詞鑒賞:
《宿新市徐公店》中,詩人看到農家院落的籬笆_____①______,樹木______②______,兒童在______③_______,“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原因是_____④_______。
【答案】
①稀疏 ②茂盛 ③捉蝴蝶 ④都是黃色的
【注釋】
①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
新市又為宋代釀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設酒稅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擔任。楊萬里迷戀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飲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開的酒店名。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②籬落:籬笆。 ③疏疏:稀稀疏疏。 ④徑:小路。
⑤深:深遠。 ⑥樹頭:樹枝頭上。 ⑦未:沒有。
⑧急走:奔跑。 ⑨陰:樹葉茂盛濃密。 ?黃蝶:黃色的美麗的蝴蝶。
【解析】
這首詩是描寫農村早春風光的,詩人把景物與人物融為一體描繪,別有情趣。
第一句是純景物的靜態描寫。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籬落”是有寬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狀態,顯見其中有間隔,才能看見籬笆外面的山道。“一徑 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條,并且很長很長,延伸向遠方。寬廣的籬落與窄小的一徑相對照,稀稀疏疏與綿綿長長相對照,互相映襯,突出了農村清新與寧靜。
第二句也是純景物的靜態描寫。路旁,樹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密,展示出農村自然、樸素的風貌。第三句是人物動態描寫。“急走”與“追”相結合,兒童們那種雙手撲撲打打,兩腳跌跌撞撞追蝶的興奮、歡快場面就歷歷在目了,反映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第四句,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讀者可以想象,這時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等,更表現出兒童們的天真和稚氣。
本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與人物相結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早春風光。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