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解讀黃河天書的老人
來源:奧數網 2017-08-01 21:34:46

黃河文化—解讀黃河天書的老人
我眼前放著《河防筆談》、《續河防筆談》兩本書,兩本不太厚的書,作者是94歲高齡的徐福齡老人。這兩本書在我手上已有時日,是老人托人為我捎來的,書上有老人的簽名。我拜讀這兩本書的次數不只一遍,時不時地拿出來看看。
我認識徐老,是在“文革”時期干部下放的年代,當時我們住在一個村。那時他已58歲。他為人謙和,能和村民打成一片,村里人親切地稱他“徐大伯”、“徐大哥”,他跟著農民一起下地干農活,后來被抽到縣里做農田水利技術工作。
1971年前后,我們先后被調回機關上班。我在黃河展覽館負責籌備黃河展覽,紀念毛主席視察黃河20周年。由于展覽涉及到許多黃河歷史、文物、古跡的整理,因此徐老也被請去參與指導。經他過手的文章、成果,我們總是比較放心。1973年之后,我到宣傳處工作,他是宣傳處“寫作組”成員,后參加《黃河水利史述要》寫作,此書出版后得過全國優秀圖書獎。直到80年代初“黃河志編篡委員會”成立,才與他分開辦公。
在和徐老的交往中,總感覺他像一部“活字典”、“治黃百科全書”。徐老出生在書香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并且勤奮好學、善于總結。不論是在戰亂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時期,他都參加了多項治黃工作。
中國歷史5000年來,黃河在這塊大平原上留下的遺產像一部厚重的書,解讀這部厚重的書,無疑是解讀一部天書!
而徐老卻能讀懂這部天書。他的《續河防筆談》中有一篇《原陽宣化寨地下龍王廟的調查》,文中把這座龍王廟的規模、建筑結構、所敬神靈和興建、擴建、重修及被黃河洪水淹沒的時間、方式講得清清楚楚,還原了歷史的原貌。
年輕時,我曾在黃河上搞水文測量。那時我們隊的任務是觀測孟津縣鐵謝以下到開封柳園口河段河道水文地形變化,為專家提供游蕩河段變化規律的第一手資料。我曾多次到過鄭州黃河鐵橋以西的地方,站在黃河岸邊觀察河勢,南面是邙山,山腳下是滾滾的黃河,北面是大片的河灘地,一望無際。可是我從來也沒有想過就在我的腳下,幾百年前還是一座不小的山。據徐老在《黃河下游天然挑水壩——邙山》一文中考證,東漢時,滎陽以西十公里有三皇山,亦稱廣武山,是邙山的西段,山上有廣、武二城,相距百步,廣武以西還有敖山。由于兩山的阻擋,使西來的黃河流水轉向東偏北,大河自原陽以北東流。宋朝時期在邙山腳下還設有河陰縣,后來因黃河的淘岸、沖刷,南岸的廣武山、敖山坍塌,黃河主溜南移。到了元朝至正十八年(1356年)“河陰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東去的黃河主溜也移到原陽以南。歷史的蒼桑,黃河的演變,沒有這些考證誰能知道?徐老的這篇文章不僅告訴我們有這樣一段歷史,他在文中還提醒治黃工作者,要加修黃河南岸的控制、導流工程,防止黃河繼續南侵,破壞下游溜勢。
與徐老共事多年,總是見他謙和、包容,但是,他也有生氣的時候。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當時正在召開治黃研討會,研究黃河的治理方向,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專家參加。會上有人提出對現行黃河進行改道,并提出了南線改道和北線改道的方案。會后徐老坐在椅子上生氣,他說:“遇到大洪水黃河就改道,還要我們這些人干什么?黃河的現行河道還可以維持100年,100年以后,治黃的技術發展了,說不定還有更好的辦法。”后來他多次去下游考察。80年代初發表了《黃河下游明清河道和現行河道演變的對比研究》和《黃河下游堤防不致“隆之于天”》兩篇文章,明確提出“下游河道的生命力還可以長期保持下去”的結論。這些論點被許多專家認同,為治黃決策提供了依據。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家財力的強大,黃河上又興建了龍羊峽、萬家寨、小浪底等多座大型骨干工程,黃河堤防也得到了有效加固,而且連續5年的調水調沙有效改善了下游河道的過洪能力,徐老的話應驗了。在鄭州黃委大院的一處高樓上,豎立一塊大標牌,上書“維持黃河健康生命”8個大字,好像是在為徐老的論文作評語。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