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病》說課稿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7-07-07 16:53:22

奧數網整理了關于小學語文課文《學會看病》的說課稿,希望對小學語文課文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我執教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標版第九冊第二十課《學會看病》結合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我對我的教學有如下想法: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課文以獨特的視角,反映母愛的廣袤深遠。
我認為本課教學大的目標在于兩方面:一是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母愛,二是激勵學生在生活時處處注意磨練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具體目標:1、認識11個生字。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打蔫、艱澀、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忐忑不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后改為:
1、認識11個生字。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打蔫、艱澀、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忐忑不安”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多種方法的閱讀訓練,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從中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感受母親特殊的濃濃的愛子深情。激發學生獨自面對生活、磨煉意志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母愛。
2、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注意磨練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從生活自理的角度,為人生尊基。
二、說理念
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學設計時我重在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資源,依托語言文字,通過多元的解讀,激情的朗讀,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命體驗,通過以“說”與“讀”、“讀”與“悟”、“讀”與“寫”的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說流程。本課的教學,我是按以下五個環節設計的。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是為了從整體上認識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有初步的感情認識和體會。結合課文中地句子認識本課地生字和新詞。用曲線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地句子。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們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東西。
(三)、再讀課文,體會母愛。
(四)、精讀課文,感悟母愛。
在這里,我通過引導學生學會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我認為作為學生,應該感悟到的有兩點:第一是文中這個孩子自我培養的意識。從始至終這個孩子對于母親沒有一絲抱怨與怨恨,因為他知道這是在鍛煉自己具有生活的能力。所以,他順從,即使是在生病的情況下也去嘗試。這個孩子的表現應該會帶給學生們一種啟示,即應該抓住一切可以鍛煉自己的機會,或是創造一切可以鍛煉自己的機會。第二,就是應該感受到母愛不僅僅是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要認識到嚴格也是一種愛,不去幫助自己也是一種愛。所以,要讓孩子們提升對愛的認識,我認為是相當必要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認真讀,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體驗,使他們更真切地走進文本。
五、傾訴體會,升華情感。讀了課文,有些話你最想對誰說呢?(a文中的母親b文中的兒子c自己的父母d自己的同伴)
六、總結全文。
課文中的母親用獨特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而且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教育的方式很多,都源于一個字’愛”。讓我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時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它!
四、說教法
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學原則,針對單元目標和五年級學生的特點,本課時的教學方法有如下三種:(1)、情境渲染法:如開始通過談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教學中教師激情的點撥和總結;(3)引導學生們抓住重點詞句感悟情感等,這些情境的渲染對學生學習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朗讀體會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認識,有所思索。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難點。
五、說學法
整堂課上,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和多種形式的朗讀,完全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在書聲瑯瑯中,在匯報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親濃濃的愛子深情,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說板書
在設計板書時,我主要抓住文中表現人物特點,針對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內容進行板書,表達本課的中心。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