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英語教學論文 > 四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 正文
2017-01-05 23:26:49 下載試卷 標簽:小學英語論文 小學教學論文
由于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導致跨文化交流日漸頻繁。英語作為國際官方交流語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學英語教育在我國雖然還在改進探索中,但通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小學英語教育已經小有所成。隨著2004年《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小學英語教育教學發生著可喜的變化,正逐步走向正軌。
可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小學英語教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廣大農村學校的英語課堂教學上。筆者通過見習、上課、調查走訪等實踐活動,了解到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相關狀況,結合自己的所學做了一些思考。期望這些思考能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更優化帶來啟示和幫助。
一、課堂教學在小學英語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手段,課堂教學特別對于小學英語,更是發揮著主要作用。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具有:根據素質教育的精神,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遵照現代語言教學的理念,突出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依據兒童的認知特點,體現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這四大特點。因而小學英語教育迫切需要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我們要教的英語知識不只是單詞、句型,還有西方文化。只有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創造英語情境,讓他們不僅會說、寫英語,還要能知道如何具體運用于實際生活中,體驗西方文化,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識,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英語教學。只有以活動為上課的主要形式,以聽說為訓練主要項目的英語課堂才能讓學生適應這套教材,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師從業現狀不樂觀
實踐活動中,筆者發現由于小學英語教學相對起步較晚,出現了如師資缺乏等而導致的教師從業后的諸多問題。首先是專科英語教師比較少。在農村學校,因為缺少英語教師,代課或兼職的英語教師為數不少。在一些鄉鎮中心小學,英語教師一人跨年級教三、四個班級,承擔大量的備課和作業批改任務,因而沒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鉆研教材、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這樣的現狀,不僅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也為新教法、新教材的推廣使用帶來了困難。
1、作業反饋信息難以清楚掌握
筆者見習的學校,學生學額很足,每個班都在50人以上。如此多的生源卻沒有相應足夠的老師來教學。一個老師大多要帶三個班,老師辦公桌上要批改的作業本堆如小山,這讓老師實在難以再有精力去精心準備課堂。同時帶班過多也讓老師不能認真批改作業,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老師不能準確掌握學生做作業所反饋的信息,這樣帶來的課堂教學也就打了折扣。筆者觀察到的老師批改作業往往是很快的看完,包括一些平時測驗的批改都是只看結果不去詳細分析緣由,甚至出現由于批改過快而改錯的現象,老師對作業的評價也往往是草草了事。
這樣老師就不能針對性地安排課堂教學內容,講課沒有對不同學生的能力進行考慮。這樣的課堂無疑是低效課堂,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及良好習慣的養成。
2、老師研究課堂教學的時間減少
老師在學校的時間中有大部分都花在重復教學和批改大量作業,以及如何協調安排自己所教幾個班的課程進度上。這樣留給研究如何提升課堂教學的時間少之又少。
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其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在安排不同班級的英語課程時要針對班級實際情況而定。而老師往往為了減少工作量就不去細想、研究這中間的差異,統一安排同樣的教程。筆者觀察到,一位老師每天有2-4節課,而每天上的幾節課中至少有兩節是上的完全相同的,就連活動的時間長短、環節安排都沒有一點改變。這樣帶來的結果自然是老師所帶的幾個班中有了好差之分,因為有的班級可能適應這樣的教程,而有的班級就不適應。分析原因時,老師往往認為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差,卻不去考慮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全體孩子的整體發展的。
3、老師從業積極性減弱
每天教幾節相同的課,批改相同的作業,這樣的生活對于老師而言也是枯燥無味的。老師們也不希望教學是這樣的枯燥。從老師們憂心成績差的班級、成績差的學生可以看出,老師還是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只是這樣的生活久了,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厭煩。同時要想上好如今的小學英語課是需要大量的課前準備的,需要老師周密出奇的計劃,是費神費時的。所以相當多的老師寧可重復這樣低效的工作,也不愿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課堂教學,認為那是沒必要的。同時英語老師的缺乏,也讓老師競爭意識不強,老師們的惰性就隨之衍生出來了。因為只要自己教的幾個班中有一個班學生成績好心里就滿足了。
這樣無疑是一個惡性循環,對于學生對于老師都是不利的。師資缺乏帶來了老師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等問題,進而導致老師課堂教學質量差,學生無法享受到高質量的課堂。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