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的來歷和歷史
來源:奧數網整理 2010-03-10 15:26:23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非常重視林業,他有一句名言:“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菜,不可以為天下王。”他提倡獎勵人工造林,“民之能樹藝者”和“能樹百果,使繁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他注重保護森林,防止火災。他還主張少建宮室,制止濫伐,限制葬地,少占山林。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盡人皆知,但秦始皇不燒種樹之書。在那次全國范圍的燒書運動中,只有幾種書不燒,其中就有“種樹之書”。
漢時以務農為本,西漢文帝、景帝尤其重視農桑。景帝三年(公元154年)春正月下詔書說:“……令其群國務勸農桑,并種樹,可得衣食物。”文景兩帝在位39年,此類詔書下達9次之多。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取消山澤之禁,給百姓分田植樹,規定“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桑五十株、棗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種畢。不畢,奪其不畢之地。”
宋太宗趙光義,選拔懂種樹技術的農師指導種樹造林。在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下詔書說:“明樹藝之法者一人,縣補為農師。”指每縣選拔一名懂得植樹技術的人為農藝師,指導植樹。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以農桑為立國之本,他首創農桑學校和園林場。這個場在南京孝陵衛東面,現在還是有名的風景區。
清朝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時,東起潼關,西到新疆,沿途種植樹木,而且布告周知“有毀樹者,即軍法從事。”他在新疆戍邊時,又令兵士自玉門關至迪化(今烏魯木齊)阿克蘇,沿途植柳,長達數千里,曾有“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之句。
到了近代,孫中山先生也熱愛林業。1883年他從美國檀香山帶回來一株酸豆樹,親手種植在自家的庭院里,現在這棵樹依然生機勃勃,吸引著過往行人和游客的注意力。孫中山在公開的演講中,曾精辟透徹地說:“近年的水災為什么一年多過一年呢?古時的水災為什么很少呢?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現在的人民采伐森林過多,采伐之后不補種,遇了大雨,山上沒有森林吸收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馬上流到河里,河水便泛濫起來。所以,多種樹木便是防止水災的根本方法。”同時,他認為挽救旱災的根本方法,也是種植森林,而且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因此,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
建國后,黨中央和國務院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林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1972年2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并確定了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從此,我國各族人民每年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大規模的進行植樹造林活動,并讓這種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綠化祖國,造福人類。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