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觀會議的歷史故事
來源:網絡 2010-03-04 10:29:29

東漢章帝時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東漢初年,經今古文學的門戶之見日益加深,各派內部因師承不同,對儒家經典的解說不一,章句歧異。漢光武帝劉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于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癲癇病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議郎楊終奏議,仿西漢石渠閣會議的辦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
這次會議由章帝親自主持,參加者有魏應、淳于恭、賈逵、班固、楊終等。會議由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發問,侍中淳于恭代表諸儒作答,章帝親自裁決。這樣考詳同異,連月始罷。此后,班固將討論結果纂輯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這次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并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
自西漢初年叔孫通制禮作樂以來,儒家思想漸漸開始得到重視,漢武帝時期,采納經學大師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崇儒術,經義為漢治法,攻讀儒經成了經師們榮顯的專門行道。但漢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對當時有名的儒家學派,皆為其在大學設一講座,謂之學官。充學官者,并不只是《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學說經政府的倡導,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越傳越多,越傳越繁瑣。《漢書·儒林傳贊》稱:“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藩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利祿之路然也。”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鑒于當時諸經分派分支太多,對經義的解釋也各有差異的狀況,宣帝乃“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臨制決”史稱石渠閣(未央殿北藏秘書的地方)奏議,這成了封建政權第一套完整的法典。西漢末年,哀、平之際,儒家哲學內部發生經今,古文派之爭,劉歆于皇家圖書館秘室中發現的古字體《春秋左氏傳》、《毛詩》、《易禮》等在王莽時代被立為學官。自此以后,經今、古文二派斗爭激烈,你消我長。
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圖讖于天下,進一步把儒家經義與讖緯圖書等迷信東西結合起來,完成了東漢國教的形式,所謂讖是當作神靈啟示人們的一種預言。讖與緯連稱,是一種長期的發展結果。讖緯即總集過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質的預言,而用以解釋一般性質的儒家經典,使那些預言與儒家經典相交織,使圣人的教條與神靈的啟示合二為一。這樣,圣經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到了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把西漢宣帝、東漢光武的法典和國教更加系統化,這就是所謂的“白虎觀會議”。
章帝建初四年詔引光武中元元年詔書云:五經章句繁多,議欲省減。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倏樊奏以,先帝大業當以施行。于是,章帝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集會白虎觀,講義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章帝親臨現場,裁定對錯,決定取舍。這樣一連數月,問題才得以解決,這就是白虎觀奏議。欽定的奏議,賦予了光武以來儒家經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的神學性與國教化性質。
作為這次歷史性會議結果的集中體現者,是《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等。《舊唐書·經籍志》說它是漢章帝撰,《新唐書·藝文志》說它是班固撰。實則是班固作為史臣對當時的白虎奏議加以系統整理的結果。
《白虎通義》實際就是這次會議的記錄。全書共分4卷,書中除征引六經傳記外,雜以讖緯,將今文經學與讖緯糅合一起,體現出東漢統治思想的特點。
從《白虎通義》所引的經傳來看,它是盡其雜糅混合之能事,將《易》、《詩》、《書》、《春秋》(包括各家的《序傳》)、《禮》、《樂》、《論語》、《孝經》以及各種逸文,和圖書讖緯混合在一起。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