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偏見,還宋代歷史以本來面目
來源:本站原創 2010-01-13 14:40:10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王朝以來,宋朝是綿延時間較長的朝代,但它的疆域,和漢、唐、明、清相比,卻是最小的。如何看待宋朝的歷史地位,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陳寅恪對其給予最高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錢穆則斥之為“積貧積弱”。陳、錢兩位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到底哪一種看法正確呢?筆者來談談個人的一點認識,供讀者參考。
一、“積貧積弱”說質疑
扣在宋朝頭上最大的帽子是“積貧積弱”,由于錢穆《國史大綱》以及《中國史綱要》等著名教科書的傳播,這幾乎成了人們的定識。不僅歷史界如此,其他各界均受其影Ⅱ旺,如文學界、哲學界等,他們在研究宋代的文學家、哲學家時,需要了解這些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往往要借用歷史界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從源頭上分析一下,這一說法是否符合宋代的實際情況。
錢穆是怎么得出“積貧積弱”這個結論來的呢?他在《國史大綱》第六編《兩宋之部》中說:“與秦、漢、隋、唐統一相隨并來的,是中國的富強”,而宋的統一“卻始終擺脫不了貧弱的命運”。這就是說,秦、漢、隋、唐是富強的典型。宋則是貧弱的典型。
下面首先分析一下其“積貧”之說。
宋的“積貧”表現在哪里?錢穆在《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中說:“宋終年鬧窮,而且愈鬧愈兇,幾于窮得不可支持。”具體表現是兵和官越養越多,財政支出越來越大,政府只好用增加稅收來解決,宋代的稅收比唐代增加了七倍。“宋之疆土民庶遠不及漢、唐,而國家稅人遠過之,此其所以愈貧而愈弱矣。”
這看起來似乎能自圓其說,但如果稍微仔細考察一下,則完全沒有道理。宋代的稅收確實比唐代增加了許多,但這怎么能證明宋代一定比唐貧呢?要想說宋比唐貧,必須首先證明宋代的經濟狀況(農業、手工業、商業)不如唐,或只跟唐相當,稅收不適當地超過了經濟的增長。才會出現貧的局面,如果宋代經濟遠高于唐。稅收相應高于唐,那不是很正常的嗎?我們現在國家財政收入比宋代不知多出多少倍,按錢氏的邏輯,豈不是貧到極點了?!
關于宋代的經濟發展狀況,簡言之,遠比唐代發達。它的疆域雖比唐小,但它的開墾土地面積高于唐,唐代485萬多頃,宋代5ll萬多頃(一說唐337萬頃,宋472萬頃)。單位面積產量也高于唐。唐代富饒的關中地區畝產稻谷二石,而宋代許多地區畝產米已達到二至三石。北宋中期明州(今寧波),由于有廣德湖灌溉之利,“鄞縣七鄉民田”、“每畝收谷六七碩”,開創了古代畝產的新紀錄。唐代最盛時,每年運往首都糧食300萬石,而宋代兩淮、江南、兩浙六路每年運往汴京糧食多達600萬石。
宋代的手工業也非常發達。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外國學者統計宋代的鐵的產量之多超過了英、法兩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總和。
商業的繁榮更是唐代難以望其項背的,城市坊區被打破,商店的開設再不受城坊的限制。大量市鎮興起。貨幣的流通量飛速增加,宋朝為適應這一需要大量鑄造銅幣,宋神宗時每年鑄造500多萬貫,而唐代每年才生產幾萬貫,最多時玄宗一年才32萬7千貫,宋神宗時兩年的鑄幣量超過唐代三百年的總量,兩者差距之大,何止幾十倍。稅收量只比唐代多幾倍,怎么就能貧了?事實上,宋朝政府財力相當富裕,于正常開銷外,還能撥出大量經費救助弱勢群體,在全國各縣設立安濟坊,收養貧病之人,僅開封的安濟坊三年中就治愈了上千人。又設居養院收養鰥寡孤獨,對婦女兒童,還雇女使及乳母進行服侍,甚至達到“貧者樂而富者擾”的地步。另外,還設漏澤園,安葬無主尸骨。這一切,在號稱富強的漢、唐做不到的,宋代都做了,而且堅持到宋亡。這樣的王朝能稱之為“積貧”嗎?
近幾十年來,宋史學者經過深入的研究,認為宋代經濟處于高度發展時期,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這大體上已成為共識,本來足以推倒“積貧”的陳說,大概多礙以“積貧積弱”已經成為固定的詞組,誰也不愿正視兩者的矛盾,于是出現對立兩說共存的奇怪局面。
至于“積弱”問題,從軍事角度說,以宋和遼相比,雙方實力基本相當,宋稍弱一些,所以和議簽訂后、雙方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宋和金相比,也略弱一些。和西夏相比,則稍強一些。與蒙古國相比,就弱得多,但應該看到,蒙古國是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超級強國,它滅亡一國,往往只需要幾年甚至幾個月時間。唯獨南宋卻與之抗爭了幾十年。從國際范圍看,宋雖然不是超級大國,也算是一流強國了,用“弱”,特別是“積弱”來概括它合適嗎?凡不是超級大國,它就是弱國,這樣來觀察問題,合理嗎?而中晚唐時期,論時間和北宋差不多長,論軍事實力,比北宋還要差,首都幾度被攻陷,也要奉送歲幣,甚至加上不等價交換的和市,怎么就不稱它“積貧積弱”呢?晉和宋最為相似,都城被占,皇帝被俘,為什么不稱晉為“積貧積弱”的王朝?為什么不用同一尺寸衡量?
從現在的角度說,衡量國家強弱的標準,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綜合國力。倘若按綜合實力分析,宋應當說是超過了遼、金的。它的經濟實力比遼、金強。它的科學技術更遠遠超過遼、金,世界史上起革命性作用的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都是在宋代出現或得到推廣的,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官學、書院遍布全國,學術文化得到高度發展,可以說是繼戰國之后,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涌現出許多哲學學派,開拓了許多新的學術領域,從綜合國力角度考慮,宋王朝不僅不能說弱,還應該說是相當強的。
二、南宋“小朝廷”說質疑
對宋朝的歷史不僅存在誤解,更有許多偏見,對南宋尤其嚴重。南宋的疆域比北宋小了許多,但存在時間也有l50多年,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繼續發展,呈現一派繁榮、輝煌的景象,單就已經出版的《全宋文》、《全宋詩》、《全宋詞》來看,南宋的數量遠遠高于北宋、大致要高出一倍以上,可見南宋在文化上的貢獻是非常高的。但許多論著一提起南宋初年的政權,就蔑稱它為“小朝廷”,為什么這樣做?是因為它管轄的疆土小了?可是,誰也沒有因為東漢的疆土比西漢小,就稱它為“小朝廷”!也沒有因為東晉的疆土比西晉小,而稱它為“小朝廷”!是因為它推行的政策太屈辱了?清朝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之多,在中國歷史上是罕有其比的,但是誰稱它為小朝廷呢?
紹興十一年宋金雙方簽訂和議,從主流方面說,應該是肯定的,金方放棄了消滅南宋政權的目標,承認其政權的合法存在,對宋而言,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興的局面正式確立。雙方進入和平發展時期。然而偏偏有一種“左”的觀點。給高宗為代表的南宋政權扣一頂投降賣國的大帽子,和議等于投降,這是很奇特的思維。高宗如果想投降,就不必宣布即位。也不必因躲避金兵的抓捕而南逃,更不必費盡力氣,花費十幾年時間去支持和組織抗金活動。如果認定和議就是投降,就必須論定南宋政權沒有主權,是與偽齊一樣的傀儡,金方想立就立想廢就廢的。如果我們不帶偏見,稍微客觀一點看問題,就不一樣了。譬如,把它和同類型的南明政權作比較,它們的前身統治的疆域大體相當。面對的敵人是同一個來自東北的民族(女真和源自女真的滿族),但是,南明政權很快灰飛煙滅,而南宋政權卻持續了一百幾十年。這就意味著南明中興沒有成功,而南宋中興成功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嗎?為什么只說賣國,諱言中興呢!
把南宋視為“小朝廷”,看似小問題,卻成大障礙,看不起南宋,自然研究南宋人少了,至今,我們能看到的南宋論著數量只相當于北宋的五分之一。許多優秀的遺產不能批判地繼承,怎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呢?好在杭州市社科院已成立南宋史研究中心,組織全國專家編寫南宋研究叢書,最近推出的25本大作,足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南宋的歷史地位。
三、重評宋代的歷史地位
對兩宋歷史為什么有這么多誤解和偏見?第一,晚清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經常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這都是中國軍力不如外國造成的,因此很自然地習慣于單從軍事角度品評好壞、高低。在心理狀況備受壓抑時,自然就向往漢、唐,想起當時稱雄天下,四方皆來朝貢的場面,何等氣魄,令人振奮!于是,蔑視打不過遼、金、元的宋朝,蔑視其不能橫掃外敵而簽訂和議。因此,一旦有人指責宋“積貧積弱”、蔑稱其“小朝廷”,指責其投降賣國,借此發泄對政府舉措的不滿,便很容易被民眾接受而廣泛流傳。第二,簡單的類比。日本原來弱小,推行明治維新改革以后實現了強大,并開始侵略周邊國家,在它的刺激下,中國也曾實行戊戌變法,可惜完全失敗。以此反觀歷史,凡變法必定是國家存在種種危機的產物,盡管宋還處于古代社會發展的高峰期,而晚清已走向王朝最后覆滅的前夜,兩者截然不同,卻用同一模式套。于是,范仲淹、王安石變法被無限拔高,變法背景,被無限夸張,甚至說存在政治危機、經濟危機、財政危機、社會危機,然而這樣的結果,往往出現無法解釋的新問題,既然如此危機四伏,那么變法一旦失敗,社會就會崩潰了,然而實際情況則相反,范仲淹的慶歷新政中止后,卻接連出現慶歷之治、嘉j右之治的黃金局面。第三,過去研究漢唐的學者多,而研究宋的學者少,成果也少,對宋代難以作出正確的評價。
當我們擯棄了誤解和偏見,宋代真實的歷史地位就可以顯露出來了。
它的政治體制是中國古代最為民主的。實行的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制,以法治國。在這一制度下、皇帝的權利受到限制,他不能隨便獨行其是,必須依法辦事,必須與士大夫共商大計。宰相也不能大權獨攬,為所欲為。臺諫官的監察權很大,他們有相當的獨立性,可以監察皇帝和宰相。在這樣的體制下,不易產生重大的決策錯誤,貪污腐敗容易得到及時的處理,不致失控。
它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歷史上最好的,勝過漢、唐。無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相當發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宋代的疆域比漢、唐小,通向西域的絲綢之路不通了,這是常被世人詬病的,其實絲綢之路的作用不應過分夸大,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的發達是通過陸路貿易實現的,相反,先后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到英、法、日、美等國,莫不是通過海洋貿易實現的,而宋代正好在海洋貿易方面超越了漢、唐,達到了空前的最高水平,最近發現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便是最佳例證,指南針就是在實際需要中被發明的。海洋貿易的發達幾乎使宋代銅錢成了周邊國家的通用貨幣,亞、非各國不斷出土大量宋錢,即是明證。
它的科學技術成就是最為輝煌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宋代發明,或主要在宋代大量實行,任何發明只有在實際中廣泛應用,才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它的思想是最活躍的,自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哲學上已是萬馬齊喑,只是到了宋代才重新活躍起來,富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宋學興起,知識精英們敢于對儒家經典大膽懷疑,敢于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傳授弟子。新學、洛學、關學、蜀學、心學、涑水學派、永嘉學派等紛紛出現,這樣的盛況在秦、漢以后,是獨一無二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寬闊的胸懷、偉大的志向、崇高的氣節,傳頌千年而不朽,永為后人之楷模。
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除官學外,更有大量的書院出現,這是知識分子傳播自己學說、培養知識精英的場所,為元、明、清所繼承。宋代知識普及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啟蒙讀物的大量編纂、印刷、出版,唐代的蒙學書至宋代只有一種在流傳,宋代則推出了許多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啟蒙書,出名的有《三字經》、《百家姓》等,有普及儒家經典的,如《經傳蒙求》、《易學啟蒙》、《論語訓蒙口義》,有普及歷史知識的,如《兩漢蒙求》、《南北史蒙求》、《十七史蒙求》、《通鑒韻語》等,有專供女性閱讀的,如《訓女蒙求》等。編寫者頗有一些是大學問家,如朱熹、胡宏等,其水平比唐代高出許多。
它的科舉制度是最先進的,唐代科舉錄取人數太少,每科不過20人上下,不能改變整個官僚結構,又有行卷之風,不糊名,很難做到公平競爭。宋代錄取人數大增,三年一科,每科取好幾百人,糊名,不論出身貧富,公平競爭。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出身都相當貧寒,通過個人努力,考中進士,并進入領導層。可以說,西方的公務員制度就是從中國學去的。
宋人的知識結構合理,唐人在詩歌創作上成績輝煌,但知識面并不寬,唐代的筆記多是歷史或故事,很少涉及其他學科的。宋人的知識面非常開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經學、史學、醫學、算卦、佛經、道書,無所不讀,像沈括的《夢溪筆談》,在其他朝代是見不到的,在宋代涉及多學科的筆記多得是。像歐陽修不僅文學、史學成就甚高,經學、金石學等成績卓越,還創造了“詩話”這種新型的體裁。就這樣一位很有學問的精英,當他向比他年輕十幾歲的劉敞請教問題時,劉敞當下就回答了,并笑話他:“好個歐九(歐陽修排行老九),極有文章,但可惜不甚讀書耳。”這就逼著人們勤奮讀書,錢惟演“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歐陽修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通過以上簡略的勾勒,已足以看出,宋代的文化把中國古代文化推向了最高峰,在當時世界史上,它無可置疑地居于領先地位,這是極了不起的成就,是對民族、對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軍事史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永遠處于最強地位,當一個強大的民族,走向衰弱,被別的兵力更強的民族征服時,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還會在文化上發生新的較量,其結果往往是文化低的民族被文化高的民族同化。,匈奴強盛過幾百年,但它在兵力衰落之后,在文化上也無力與水平更高者相抗衡,其民族隨之消失了,成了歷史的名詞,其后的突厥、契丹都是如此。漢族的王朝在宋后中斷過很長時間,但漢文化沒有中斷,幾千年文獻記載也沒有中斷,這在世界史上是唯一的,漢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沒有動搖。這一切,宋文化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宋王朝的巨大貢獻,還它以崇高的歷史地位。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