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孩子造成性格問題的原因
來源:網絡 2010-01-12 11:00:13

1、父母忙于上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對孩子寵愛有加,對孩子身上的不足視而不見,造成學生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集體觀念,不會合作,不會替別人著想,責任心不強,同學間發生矛盾,也不愿互相謙讓。
2、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時,好幾個大家轉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受到的關注很多,到了學校后,學生期望得老師大量的關注,但由于一個班的學生較多,老師在教學質量上壓力較大,在班隊活動上的工作量較大,無法給予每個孩子如同家長一樣多的關注,造成學生心理上得不到滿足。到三年級時,問題學生形成。
3、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這些長輩文化層次很低,不僅沒有給孩子很好的學前教育,在孩子進入小學低年級后,品行上和學習上都沒有良好的教育方法,進入三年級后,又以為孩子已長大了,干脆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當老師向家長反映一些問題時,有的家長只會對孩子簡單粗暴的打罵,有的家長則不是積極配合,而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好,甚至還做出傷害老師的言行。在指導孩子的學習上,有的家長缺乏方法,包辦太多,造成孩子獨立思維能力、自控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太差,是非觀念頭不強,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等問題。
4、一、二年級時,個別學生能力較強,各方面表現優秀而被選為班干部,這些同學在管理別的同學時,缺乏方法,沒有彈性,很容易傷到班級中一些的弱勢個體的自尊心,進入三年級后,一些較差的同學心理上也成長起來,不甘心俯首貼耳,對班干部的管束不理不睬,或者干脆專找班干部的不足,與之爭鋒相對,造成同學間矛盾激化。同樣,班干部經常管理別人,總覺得自己是十分優秀的,忽視了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從面沒有起到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5、一、二年級時,班隊活動老師組織策劃較多,班干部只是被吩咐幫助老師做一些事就行了,沒有真正去組織策劃活動。到了三年級,要讓他們真正以一個小主人的狀態,分工合作,開展各項中隊活動,確實有困難,活動不是在策劃中不了了之,就是得不到同學們的支持,開展不起來。班干部空有活動的熱情,缺乏組織活動的策略與方法,遇到困難也沒有恒心與意志力去解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