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7 22:49:13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教案 語文
小學語文創新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在課文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實踐,提高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看月食》這一課時,在師傅們的指導下,我嘗試采用了以下的做法。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自主活動時間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揮的首要條件,如果自主活動時間被占用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一句空話。在教學中我嘗試使自己由課堂教學的主角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這樣就可以從自己嘴里省下時間,留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活動,獲得盡可能多的實效。有教育家通過實驗證明:依靠聽覺獲得的知識大約能記憶15%,依靠視覺獲得的知識大約能記憶25%,視聽結合則能記憶65%。從這可以看出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效果也會明顯得到提高。所以我把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同時參與。我在設計第六段月食還原的教學中,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嘗試自己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貼一貼,用口說一說月食的還原過程。讓學生動腦是為了引導學生思維、想象、聯想;讓學生動口說是為了引導學生訓練說話、訓練復述能力;讓學生動手擺、貼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學生通過活動把自己的板書與老師月食過程的板書相比較,學生很容易自己領悟到月食的還原過程是與月食過程剛好相反的。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栗的心理下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說明學習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因此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感到"安寧和自由"時,他們才能快樂地學到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老師不同的想法。對一班不熟悉的學生在課堂上要創造這種氛圍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在與學生會面的時候,和同學們玩了一個游戲:我給他們帶出了很多小動物的圖片,讓一個同學看看圖上畫的是什么東西,然后要他把這小動物描述出來,讓全班同學猜。這個游戲既讓我了解了這個班的學習習慣,也讓我了解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游戲使學生了解了我這個老師,解除了學生對一個不認識老師的疑慮,與他們建立互相相信的橋梁,為上課時創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打下基礎。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讓自己保持真誠的微笑,因為微笑意味著教師關愛學生,盼望得到學生的支持和配合,能給學生一種安全感、輕松感、愉快感。當學生質疑問難時,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我用微笑的神情,親切的語言,給予恰到好處的鼓勵和點撥,盡量縮小師生之間感情上的距離,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敢于思考問題、敢于解決問題,敢于戰勝自己,敢于闖過難關。
三、運用多媒體演示,突破難點
月食形成的原因是本課教學時的難點,學生對爸爸在看月食現場所作的解釋不容易理解。我在教學時,利用實物演示(三球儀)作演示。學生清楚地看到了地球和月亮的運行情況,就會明白當地球轉到了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擋住了太陽光,太陽照不到月亮上,就形成了月食。因為操作簡便,學生理解后,也能自己操作,使學生印象更深刻。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產生月食時,地球、月亮、太陽處在什么位置。讓學生看到三個球體都會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月食會結束的。這樣減少了教師的繁瑣的提問,讓學生在自己觀察、動手操中獲取知識,在很形象、生動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解決了一開頭所設下的疑問:到底月食是怎樣的一回事。
四、適時進行語言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教學第三段的時候,我就讓學生看圖,用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這個句式。在教學教學第六段時候,讓學生看多媒體動畫看看月亮還原時的變化。請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貼一貼,用口說一說。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這個句式邊說邊做,把月亮的還原過程說說。(邊講要求,邊發卡片給學生動手做)然后讓學生看著自己所做的拼圖和老師的板書進行說話訓練。句式:月食結束了,月亮先像(),接著像(),然后像 (),最后像()。 通過個別講,同位講,齊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訓練的機會。這樣設計的目的為了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同時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注意進行朗讀指導
1、創設情景
通過多媒體的動畫功能的作用,向學生演示一個晶瑩透亮的月亮。慢慢地被遮蓋了成了一個黑影,激發學生感到著急,難過的心情,然后通過導讀:我不由地皺起眉頭,月亮已經不是圓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塊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著,(像鐮刀、想眉毛、像彎彎的細鉤。最后整個月亮只留下個(紅銅色的圓影子,像一面鑼。)這一段,通過導讀也向學生示范朗讀,同時也突出了月亮慢慢變成黑影過程的樣子。請學生模仿老師齊讀課文(對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講,老師的示范讀,比老師講述應該如何讀好得多,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的強)。聽學生齊讀后,老師進行恰當的評議。
師:要注意讀出很著急、難過的語氣。所以讀第二句時語速稍微加快一點,讀第三句時語速稍微慢一點。
然后再讓學生分男女生比賽讀,通過比賽的形式,使學生要把這段話讀好的積極性更高,得到的效果更好。同樣在指導第六段朗讀的時候也采取上述的方法,讓學生看到黑影慢慢變成晶瑩透亮月亮的過程,激發起學生高興、喜悅的心情,再讀課文。通過情景的創設,盡量使學生感覺到自己好像也跟妹妹一起看月食一樣,體會妹妹看月食的心情。使學生在朗讀時更投入,讀出作者當時的內心感受。
2、對比句子,指導朗讀
a、圓圓的月亮像個大玉盤掛在天空。
b、月亮掛在天空。
師: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個句子比第二個句子多了象個大玉盤這個詞。
師:你喜歡那個句子?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生:它的樣子……形狀……
師:這句話既告訴了我們月亮的樣子,也告訴了我們月亮像玉盤般透亮晶瑩,寫得很具體,寫得很美。這么美的句子我們一起讀一讀好嗎?
通過句子的對比,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第一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讓學生分析了這句比喻句為什么寫得好的原因,讓學生帶著喜愛的感情把寫得這么美的句子齊讀。讓學生體會感情再指導朗讀。盡可能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讀出真情實感。
六、開拓思維,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指出:教師"已不再只是教學生學習的問題,而且還要教學尋找信息,使這些信息互相聯系起來,并且以批判的精神對待這些信息"。所以,我在保證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去閱讀課文讀物,讓自己去尋找答案。從不同渠道獲得更多知識。在教學時,我向學生質疑:我們學習文化知識,除了在課文獲取知識以外,還可以從哪獲取知識?讓學生知道尋找信息,獲取信息的途徑,使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離開了學習語言,離開了語言訓練的這個本質,搞發散思維、創造思維,這樣會走入誤區。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自主性,尊重學生、幫助樹立自信心,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同時,更要注重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