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5 20:26:11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政治 經驗交流 教案 高中生活
一、解讀文本的重要性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教師、學生運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擊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文本是一個重要的對話者。所謂文本,它是教學的憑借,是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它用語言文字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紛呈的世界。我們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走近它,與角色交談,與作者交流。因此,研讀文本,在文本中尋找有效的資源,并在課堂上有效解讀和利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錯誤的解讀
提起走進文本,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文本解讀,或者說是教材理解。我記得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說過這樣的教育感言:我備課,決不先看參考書,自己備好了,可以參考一下,每一課都要經歷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獨立思考的過程又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自認為有幾年教學經驗的我,曾經是這樣理解和實踐的:把課文內容熟悉;然后翻閱參考書、教案;查閱這篇課文內容的相關內容,如作者簡介、時代背景之類的;最后,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做出計劃。
這樣解讀文本時,沒有考慮到學生解讀障礙,甚至連自己解讀時遇到的問題,都是照搬參考書解決的;教學時懷疑學生的能力,搬用專家的意見方便。正因為課前對文本解讀態度上的不夠注視,方法不得當,所以感覺自己的課堂教學止步不前。再看看身邊一些課堂上,很多老師也存在以下問題:把文本精品肢解,大多只講一下背景,分析一下詞句,理一下段落,歸納一下主旨,品品寫作特點,把語文課上成寫作課;或者上成了有關領域的學術課、知識課、信息課:或者僅把文本當作思維的觸發點,大搞創新、發散思維;或者片面強調人文性,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我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把握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質。以上做法,無論偏向工具性,或者偏向人文性,聽說讀寫能力難免都會落空,創新恐怕也只是紙上談兵。只有我們超越文本,開放文本,縮短文本與學生原有知識、生活經驗的距離,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逼近文本的真義。
三、潛心解讀《桂花雨》
當然,文本的解讀是多向的,專家的解讀只代表一種意見,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合理的解讀。再說,學生也很喜歡有獨特見解的教師,更希望聽到老師對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價。因此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時,我首先以讀者的身份走進文本;然后,在以欣賞者的身份跳出文本;最后,以教師的身份去解讀文本(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下面我來具體地談一談我是怎么解讀文本的。[
第一讀,作為讀者,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主旨。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課文先寫小時候對桂花的喜愛,寫為什么要搖桂花,接著主要描寫了我幫大人搖桂花、收桂花的快樂情景,最后寫我對童年時代搖花樂的懷念。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純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之中。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第二讀:還是作為讀者探究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描寫搖桂花的快樂。
搖花前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從大事|、纏著兩個詞中體會到作者盼望早點搖桂花的急切心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結尾的感嘆號。作者是問的預期,結尾卻加個感嘆號。感嘆號一般是用來抒發比較強烈的感情。作者這里用感嘆號是為了說明自己非常急切地盼望早點搖桂花。從一就趕緊、提前這些詞中可以體會出母親也很關心搖桂花這件事。
搖花時
1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作者喜形于色地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抱桂花樹使勁地搖這幾個連續動作就是作者作為孩子,幫助家人搖桂花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快樂心情的流露。
2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阿!。∑鋵嵕褪亲髡邔鸹h落下來樣子的贊美此時作者多么興奮、快樂!真像下雨是說桂花飄落下來的樣子很美,就像下雨,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好香的雨!是說桂花飄落下來時,帶著濃郁的香味。這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作者除了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喜悅的情感,還一連用了三個感嘆號?梢韵胂褡髡叩男那槭嵌嗝纯鞓。這時作者的快樂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只有借助標點符號才能表達內心強烈的感情。
媽媽
文中的洗凈除了能說明母親不忍把桂花弄臟。其實在我們這里,這也是一種鄉俗的體現。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家人拜祭神仙時的虔誠。文中母親拜祭桂花神,感謝花神給全村人帶來了豐收。父親則以自己喜歡的吟詩的發式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父親口占一絕的詩又是對前文內容的濃縮。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便能理解。[
全村人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句中的全年、整個村子從時間、空間的角度巧妙地寫出了桂花帶給人們、家鄉的歡笑、快樂。以浸寫香,化無形為有形,更是神奇地把琦君及家鄉親人們整個身心融于桂花香氣的幸福感受展現無遺,與題目桂花雨遙相呼應。同時,浸潤桂花雨中的香甜感受為反襯作者如今的思鄉情愁打下伏筆。
回味香
香,是文章的一眼睛。全文香字共出現八次,寫家鄉院子桂花帶有香的句子共五句,涉及香之味、香之韻、香之形、香之情……
思鄉情
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再次,母親對故鄉桂花的懷念是教學上的難點。杭州的一處小山全是桂花,香飄十里。而母親卻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