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0 16:20:01 下載試卷 標簽:答案 教師 哲理故事 競賽答案
聽曹紅兵老師上課,總讓我覺得很舒適,課堂的氣氛挺輕快,老師和同學們說著想著,文章就弄明白了。這次聽曹老師上寓言,其實不太容易上得到位,但這節課上,學生們的侃侃而談已經說明了他們學習的熱情,他們積極的思維狀態,課堂所呈現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很欣賞曹老師和學生討論問題的熱情。曹老師總是讓學生自己去通過讀課文,找到關鍵的詞語,讓學生說理解。這里的說不是簡單的說,學生都談出了自己的見解,還很有熱烈討論的氣氛。曹老師問“為什么河蚌還是不松開殼?”大家各有各的理論,曹老師覺得有道理就接受,目的就是理解河蚌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而課堂上還有“假如沒有漁翁,會怎樣?”等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曹老師很寬容,肯定了多種有可能的答案。不過討論當然不能過火,曹老師適時還是說到了“寓言”的特點,文章有的地方大家可能是會有點小疑問,但是文章的道理是很鮮明的。讓學生勇于解決心中的疑惑是很必要的,只有大家多想多動腦,課文才能真正弄懂。我很喜歡這樣熱烈的課堂,我還能清楚地記得坐在第三組第二排的一個男生回答問題可棒了,說得很有道理,還發現了鷸和蚌說的話有相對的地方,能夠前后聯系地來理解課文,學得很靈活。
另外,曹老師的亮點就是在最后一個環節引入了《戰國策》中一個相關的故事。而且精彩就在于沒有讓學生簡單地讀讀,而是用兩個省略號留白,巧妙地讓學生背誦了課文,又讓學生鞏固了剛剛領悟的道理。“誰是鷸?誰是蚌?誰是漁翁?”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已經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了在課文中學到的內容。這讓我想到了賈卉老師以前上的《三顧茅廬》,也是恰到好處地引用了《出師表》。兩者真是異曲同工,都彰顯出上課老師的非凡智慧。
聽課也是我積累學習的過程。學一點,想一點,對我們的課堂改善會好一點,活一點。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