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8 19:06:49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這是一節縣級競賽課。執教的是一位年輕的教師,二十出頭,講起課來聲情并茂,勁頭十足,很有風范。連評委組的老同志都佩服他“后生可畏”。很快,一節課便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結束了。從教學情況看,既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得到了實現,教學任務完成得也很順利。況且,大部分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應該說,這是一節毫無爭議的“優”課,卻不想在評委組中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為了更好地直視到這堂有爭議的課,現將爭議的焦點呈現給各位讀者,以其探討。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五冊《小稻秧脫險記》
[片斷一]:
師:小稻秧病倒了,雜草們得意忘形。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誰來了?
生:辛勤的農民伯伯……
生未說完,師示意生停下來。
師:誰讀出來了?
生:噴霧氣大夫趕來了。
師:很好,你的發現真及時,這下小稻秧有救了。
……
A種觀點(反對),關鍵詞:主體性;B種觀點(認同),關鍵詞:課堂效益。
A:《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我們要以無人教育轉為為人教育。要將學生看成人,具有很大潛能,具有創造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試想,像這位教師“冷落”學生的發言,這位學生會如何看待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呢?無疑,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B:是不是說,我們就不要關注課堂效益了呢?假使每位學生都說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我們是否都應該一一去關注呢?那么,教師在課堂上還有什么作用呢?
A:這里并不是要拋棄提高課堂效益這一種說法。假如能在尊重孩子主體條件下,再竭力提高課堂效益,那該有多好啊!
B:我想和諸位評委談一談“有效教學”的話題。所謂有效教學,實質指教師經過一段時間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發展。學生學得怎么樣,學生學到了什么,他們有沒有進步或發展,這是教學效益的唯一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打斷學生的發言,進而組織新的引導,得出了正確的答案,既節省了課內有限的時間,又為順利完成下面的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
A:我們常講要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怎樣保障、實施?舉例子講,比如學生發言時,教師打斷了,學生讀書時,教師隨意打斷、批評,實際上這是違法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能活潑、積極、主動地成長,這是我們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
A:我又想起了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的《程門立雪》這節課。他在讓學生給“楊”字組詞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是揚州的揚”。于老師沒有打斷他的發言,而是肯定地說:“他說得很好”,在全班同學驚訝地同時,于老師微笑著說:“他的話還沒說完呢。”這位學生在于老師熱情地點化下,大聲說道:“揚州的揚,把‘’換成‘木’,便是楊樹的楊”。假如這位教師也能和于老師一樣,尊重學生(主體),用自己的教學智慧燃起學生發現新問題的欲望,積極引導他們去探索到新的知識,何樂而不為?
B:談到最后,還是回歸于一個“實”字的問題,課堂教學“實”在何處,我想這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它畢竟仍需體現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我們只有在每一節課上,抓住課堂的有限時間,讓學生盡快得到書本上的知識,牢牢掌握住一些基本的知識、常識,這樣才能學好語文這一門課程。當然,這并不是說不需要關注主體,而是要在確保“課堂效益”的前提下,去關注學生這一主體。如果僅僅關注主體不注重課堂效益。這樣,只會滋生學生“信口開河”的不良習慣,而提高課堂效益也只能成為一句口號,如此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必然滯后。
……
[片斷二]:
生齊讀最后一小節:“一陣微風吹過,小稻秧高興得跳起舞來,他們吸足了營養,又向上挺了挺身子。”
師:小稻秧為什么很高興呢?
生:我知道,毛毛雨(噴霧氣大夫)做了一件好事。
師:(認真)我是說他為什么高興?
生:(高高舉手)小稻秧被雜草害得臉上臘黃,心里很難過。
師:(耐心)我是問,小稻秧為什么很高興呢?
生:因為雜草們被噴霧氣大夫治死了。
……
A種觀點(反對),關鍵詞:發展、創新;B種觀點(認同),關鍵詞:主導地位。
B:新課程中,教師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小片斷或許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發。為什么課堂總有學生“我思固我在”,或者是不假思索,信口答來。正因為這些學生缺少一種“自我意識”,教師通過這兩次認真而耐心地提示,積極呼喚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清楚意識到我的存在,我的思維,我的價值。從而,在教師的關注中,讓學生學得了知識,增強了意識。
A: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具有較強的發展性。就教學價值觀而言,教師應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整個活動范圍,并就某一項活動,積極幫助學生促進身心和健全個性地發展。面對這兩次發言,教師有些“無動無衷”,這怎能成為優課的一幕呢?
A: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能藝術地評價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對待學生的發言,更需要藝術。好的評價既有一定的導向性又包容著激勵性功能,使學生樂思、善思。假始教師在第一次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說上這樣一句:“你已經點中要害了,只是需要讓大家都看到毛毛雨做了什么事。”那么,學生就會順理成章地說出:“雜草被毛毛雨治死了。”因而,我們要時刻牢記,學生是具有發展性的,我們應不斷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B: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一是學生不清楚學習的任務、目的,二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偏離了主題。教師是旁敲側擊,或是“針鋒相對”。我個人認為,還需“針鋒相對”,直視學生,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及時給予幫助和關愛,認真而耐心。相信在教師的引導與呵護下,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都會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
A: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基礎教育階段,創新的實質在于學生的獨立思考,盡管他思考的結果可能是前人或他人已經發現過的,但只要這一思想的獲得過程對他本人來說是首次獨立完成的,就應該認定為創新。”誰敢斷言,前兩次的發言不是學生的創新呢?或許這就是那些急需鼓勵的后進生們所思考出來的,所發現的。教育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又怎么能不加倍珍惜這些創新的發展呢?而這些也是“關注全體”理念的充分展現。
B: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不斷啟發、引導學生,通過講解、示范來督促、評價學生,使學生知道“學什么”和“怎么學”,教師還要做到因勢利導,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機會。而這一片斷向我們呈現的便是教師認真耐心地組織學生和引導學習的過程,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導向。
[片斷三]
師:學完了課文,大家伙說說誰最讓我們敬佩?
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生:我最敬佩噴霧器大夫,他挽救了小稻秧的生命。
生:我最敬佩雜草……
生未說完,其余學生開始小聲議論。
生:雜草是壞東西。
生:他也是有生命的。
生:雜草會破壞莊稼。
生:他只不過生長的位置選錯了。
師示意靜下來,繼續聽這位學生說。
生:他們“一擁而上”、“拼命”,這些是說他們有團隊精神。
師:很好,你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的。
生:我最敬佩化學除草劑,因為他才是除去雜草的功臣。沒有他,再多的噴霧器也沒用。
師:(點頭)還有要說的嗎?
生:我最敬佩小稻秧,他能給人們帶來豐收,帶來歡樂。
師微笑著點了點頭。
……
A種觀點(反對),關鍵詞:價值取向;B種觀點(認同),關鍵詞:人文情懷。
A:《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而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什么,我想應該歸根于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小稻秧遇險記》是要贊頌雜草的團隊精神嗎?是要贊頌小稻秧為人民帶來豐收、帶來快樂嗎?顯然這些都不是文本所要需要表達或被挖掘的情感。因此,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不可取的。
B:不錯,我們是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但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主人,如果忽視了主人的地位,忽略了主人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感受,那么,無論是多么熱鬧的課堂,也是失敗的。我們應該將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放在第一位,必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B:是的,文本只不過是學生依附的語言材料。現在我們在同一課程標準下,使用很多教材。如人教版、蘇教版、滬教版等,是不是說不同地方的學生都應要從不同的語言材料中獲得很多不同的情感體驗,讓這些語言材料困住我們思維活躍的學生,顯然是否定的。同樣,我們在學習了《小稻秧遇險記》后,也不能僅僅將學生的情感思維圈定于敬佩噴霧器大夫上。如此,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何以張揚?
A:文本總會表達一定的情感。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領會,這將影響到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汲取到什么樣的“精神食糧”。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沒有錯,但最終還需將學生多元的情感納入統道,使他們領悟到文本要表達的情感。況且尊重也不等同于肯定、接受。因而,我們提倡這樣的課堂教學。
B:新課程突出人文情懷,主張以人為本。在課堂教學中怎么凸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有人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我覺得很貼切。“課堂是知識的河,是生命的河,是承載課堂文化的主體,是兒童個性張揚的藍天”。我們只有為兒童的個性張揚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營造更為和諧的氛圍,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使他們擁有開放的視野,睿智的心靈,創新的靈魂。而這一教學過程,也正詮釋了在“民主、靈活、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尊重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它才是我們教育的本義。
爭論還在繼續,而我的心中已經有了定論。我想,突出課堂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張揚學生的人文情懷,這應成為語文教學永恒不變的主題。
爭論還在繼續,而我的心中已經有了定論。我想,突出課堂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張揚學生的人文情懷,這應成為語文教學永恒不變的主題。
認同!語文課堂的效益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簡單的“答案”二字。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