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5 21:41:50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語文
《再見人,親人》第二自然段寫志愿軍同小金花告別的情景,寫法與第一、第三自然段相同,其內容順序可概括為“請客——回憶——贊頌”。根據這個內容順序第二自然段分三層是沒有異議的,但該如何確定每一層的起止呢?
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案及作業設計》中把第二層定為從“你一向是人剛強的孩子啊”到“同歸于盡了”,我認為這樣劃分不合理。
(1)回憶的內容不完整。第二層寫的是回憶,小金花聽到噩耗后的表現并非“送別”當天發生的事情,應屬回憶范圍,劃歸第二層,否則回憶的內容就不完整。
(2)淡化了主要人物。作者選擇人物是講究代表性的,第二自然段的主要人物當是小金花。因為小金花是朝鮮少年一代的典型代表,她雖然沒有像她媽媽那樣獻出寶貴的生命,但她失去的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媽媽,她的勇敢、機智、堅強和愛憎分明同樣表達了對志愿軍戰士的常情厚誼。當然,小金花媽媽的感人事跡是朝鮮人民用鮮血保護志愿軍的又一范例,必須讓學生通過了解這個事例去體會中朝兩國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戰斗友誼。不過,為了突出小金花媽媽的犧牲,而把第二層劃到“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人”為止,把小金花聽到噩耗后令人贊嘆的表現排擠在中心事件之外,顯然削弱了小金花在本文的地位,削弱了主要人物完整形象的感染力,這也是不合理的。
(3)忽略了總分關系。“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這是第二層的總起句,本層就是圍繞總起句中的“剛強”來寫小金花的。“剛強”既表現在小金花“鉆進”、“解開”、“救出”等一系列勇救志愿軍老王的動作中,也表現在她聽到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噩耗時,把“把腳一跺”、“狠狠地說”而沒有流淚的行為之中。如果劃到“同歸于盡了”為止,那么第二層中的總分關系又如何理解?
那么,第二層該劃到哪句炎止呢?有的老師認為,第二層作者采用的不是“總分”寫法,而是“總分總”的寫法,所以應分到“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這句話為止。我認為這種分法也不妥。把“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看成是總起句,把“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看成是對中間內容的總結,說第二層為“總分總”結構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只要與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聯系起來研究,就會發現“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這話所起的作用應該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既總結上文又引出下句,而且重點是引出下句。我們可以假設,把“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這句話山刪掉,這樣,對第二層來說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沒有影響,但最后一句與前文就連不起來了。這說明這句話應劃歸第三層,因為少了這個過渡句,第三層的意思幾乎就無法表達。
由此可見,上述兩種分層方法都缺乏依據的。筆者的意見是:第一層,從開頭到“唱不起來”,寫志愿軍戰士勸導小金花不要因分別而過分難過。第二層,從“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到“媽媽,這個伊我一定要報”,寫小金花和媽媽一起去救志愿軍老王,媽媽犧牲了,小金花非常剛強沒有流淚。第三層是,從“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啊呀”到“你怎么落淚了呢”,寫剛強的小金花在與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竟落淚了。
根據筆者的分法,可以這樣指導學生進行分層訓練。首先,讓學生認真默讀第二自然段課文,了解寫的是什么情景,寫法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接著引導學生回憶第一自然段的分層依據,即“請求——回憶——贊頌”。然后讓學生分別找出志愿軍請求小金花的話,志愿軍回憶有關小金花的事,和志愿軍好像是責怪其實是稱贊小金花的語言。重點引導學生確定第二層課文的起止。可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第二層主要回憶誰的一件什么事?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2)把“小金花,你是多么剛強呀”這話遮起來,再把上下文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順不順。再想一想,你認為這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這個過渡句與上文關系密切,還是與下文關系密切?最后讓學生把本段分為三層并寫出各層的主要意思。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