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26 11:32:57 下載試卷 標簽:經驗交流 高分經驗
昆蟲:昆蟲是動物界中數量最多的動物,約占動物總數的五分之四。昆蟲的外殼是它的骨骼。它的作用是: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防止外界的水侵入體內,防腐蝕,保持形體,保護內臟器官。
蠶: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經濟昆蟲之一。蠶的經濟價值在于蠶絲。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犧“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的先民已利用蠶絲織成絹片、絲帶和絲線。公元前十三世紀,桑、蠶、絲、帛等名稱已見于甲骨卜辭。蠶絲和大麻、苧麻,以及后來的棉花一道,為中國人主要的衣著原料,蠶桑也就成為中國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數千年的實踐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養蠶經驗,這個經驗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對于蠶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時期,蠶已在室內飼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養蠶已有專用蠶室,蠶病的防治受到重視,并采用了浴蠶種技術,公元三世紀后期,出現了小蠶恒溫飼養,說明當時對于蠶的生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直到元代《士農必用》中才對蠶的生長的各階段所需溫度有詳細說明。晉代對于蠶的微粒子病和軟化病已有所認識,時稱“黑瘦”和“偽蠶”。公元六世紀三十年代,據《齊民要術》記載,人們還從種繭的選擇和鹽腌貯藏來防治蠶病。宋元時期,對于蠶病的防治更進一步,貯繭方法除鹽漬之外,復又出現日曬和籠蒸。與此同時,做為防治蠶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蠶方法也得以改進,早期浴蠶主要在川中進行,宋代出現了朱砂溫水浴法,元代出現了天浴,利用低溫選優汰劣。《陳旉農書》中探討了蠶生僵病與濕熱風冷的關系,《農桑輯要》則總結了蠶病與葉質的關系。明代(1368-1664)出現了天露、石灰水、鹽水浴種等方法。并采用了雜交方法培育嘉種,以提高蠶的防病能力,還出現淘汰病蠶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國的養蠶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對世界蠶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公元前十一世紀,養蠶技術隨箕子傳入朝鮮,隨后復又傳到了日本。秦漢以后,中國的養蠶技術通過舉世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到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六世紀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國王通過印度僧侶從中國私運蠶種至該國,是為西方有蠶業之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