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21 13:10:12 下載試卷 標簽:教案 語文
[問題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了解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特點,學習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3、感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藝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營造氛圍
敦煌莫高窟,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漫長的歷程,悠久的歷史孕育出敦煌燦爛的文化。那精美的石窟藝術,那遍地的文物遺跡,那浩瀚的典籍文獻,那神秘的高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敦煌莫高窟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西北的大漠上。
今天,讓我們通過品讀課文,去觸摸莫高窟,去欣賞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詞語和句子多讀幾遍。
。2)結合具體的語句理解詞語的意思。
。3)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況?
2、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分節(jié)指讀課文?
(2)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況?
三、精讀課文,指導點撥
1、指導學生精讀“彩塑”一段。
(1)自由朗讀課文,說說這段內容是圍繞哪一句寫的?
。2)哪些詞語寫出了彩塑的特點?圍繞這個特點描寫了哪些彩塑?
。3)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彩塑。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小組合作學習“壁畫”一段。
。1)總結學習“彩塑”的方法:①朗讀課文,畫出該段中的中心句,說說壁畫的特點。②說說課文介紹了哪些壁畫,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壁畫。③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小組合作學習“壁畫”一段。
。3)小組匯報學習情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
3、略讀“藏經洞”一段。
。1)自由朗讀課文。
。2)匯報自己讀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練習,指導提升
1、出示莫高窟壁畫中的“五臺山圖”,指導學生觀察。
(1)談談觀看“五臺山圖”的總體感受。
。2)說說“五臺山圖”上畫了哪些內容?有什么特點?
(3)說說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
2、將自己觀察到的、體會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注意學習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方法去寫。
3、組織學生交流。
五、總結談話,學習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但了解了敦煌藝術的特點,感受到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而且我們還學會了怎樣讀書,學會了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寫作方法,為我們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診斷意見]
該教案依然體現著“知識中心論”、“教師主體論”的思想,正如于漪說的那樣:“只在語言形式上兜圈子,語言文字就會失去靈魂、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步入排列組合文字游戲的死胡同。”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我認為該教案存在著三個“不足”:
一、三個維度體現不足
該教案的“教學目標”,第一、二兩條仍然強調的是知識與能力的要求,第三條涉及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問題,但在教案中落實不夠到位。顯然,這樣教學目標不能統領現代的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構建一個三個維度的立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們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中要關注幾個問題:一是在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更重視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通過朗讀、美讀、誦讀、讓學生體驗、感悟、熏陶,在語言的海洋里涵泳、品味、玩賞。而該教案中只注重了理性的分析,沒有很好地讓學生去讀書。二是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讀中感受莫高窟藝術的博大精深,通過體驗、對話、追問,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三是關注過程,我們的教學設計要考慮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能否逐步地掌握學習的方法。該教案關注的是教師怎樣教的過程,而不是關注學生怎樣學的過程。
二、主體意識突顯不足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我們的課堂教學到底是以誰為中心。該教案的主體意識突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課堂缺乏生活意識。在“激情導入,營造氛圍”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以期通過教師激昂的情感和精美的語言把學生帶入情境,而莫高窟本身遠離學生的生活。試想,這樣導入,不但不能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反而更增添了陌生感,拉開了學生與莫高窟的距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局外人。其次,課堂缺乏問題意識。在整個教學設計中,不給學生時間去質疑,這樣的教學怎么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呢?再次,課堂理性化、程序化。從提出讀書要求到檢查讀書情況,從指導精讀到合作學習,從讀法指導到寫法實踐,一切主動權都掌握在教師的手中,課堂教學只是在走一個程序化的過程,學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研究,沒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只能被動地配合教師完成任務。
三、言語感悟深入不足
該教案中言語感悟的策略是:先朗讀課文,畫出中心句,說出哪些詞語寫出了“彩塑”的特點;再搞清楚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彩塑”;然后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藝術形象;最后練習朗讀課文。好端端地的語言被解剖得支離破碎,試圖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的能力。其實,這樣的策略只會導致學生誦讀不足,只停留在“語表層”,沒有進一步地穿透“內蘊層”;咀嚼不足,沒有經過揣摩咀嚼語言,得到的是教師強塞給自己“教參”上現成的結論;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不能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審美體味。
[改后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保留原目標中1、2兩條,寫法指導不作要求。
2、情感態(tài)度:感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藝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fā)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
3、過程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的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確立小組研究的問題;學會搜集、篩選資料,對資料進行加工、組合,學寫研究報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走進生活
1、同學們,你看過寺廟里佛像嗎?欣賞過墻壁上的繪畫嗎?能說說你的感受嗎?你玩過泥塑嗎?喜歡繪畫嗎?能談談你的創(chuàng)意嗎?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泥塑、繪畫有關的課文《莫高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原教案的基礎上進行以下修改:1、加上“激疑導思:學習《莫高窟》這篇課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2、在檢查學生讀書情況時先讓學生用一兩句話說說莫高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3、不要分節(jié)指讀,學生想讀哪段就讀哪段。
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針對課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嗎?
2、學生匯報,老師相機點撥,能解決的問題當即解決,有些問題可供學生課堂選擇研究,如:莫高窟彩塑、壁畫有什么特點,藏經洞的文物是怎樣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的,為什么說莫高窟藝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等。
3、那么,你打算怎樣去解決問題?
4、我們不急著去回答這些問題,先把描寫莫高窟彩塑、壁畫、藏經洞的內容找出來讀一讀。
四、精讀品味,點撥提高
1、你想讀哪一段內容?(根據學生情況隨機進入)
2、品讀“彩塑”一段。
。1)朗讀感受:莫高窟彩塑給你總的印象是什么?
。2)欣賞影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莫高窟的彩塑。
。3)品味體驗:欣賞了彩塑,再讀讀課文,說說你最欣賞是哪一句?為什么?
。4)對話追問:同學們,我們學會品味語言還不夠,還要學會和課文對話,課文這樣描寫想告訴我們什么?學會追問我們的古人,他們塑造這惟妙惟肖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他們怎樣的內心世界呢?
。5)美讀感悟:你能把自己對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讀出來嗎?
(6)配樂朗讀“彩塑”這一段。
。7)想象說話: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會怎樣嘖嘖稱贊?
3、總結言語感悟的策略:朗讀感受→品味體驗→對話追問→美讀感悟。
4、自主品讀“壁畫”一段,讀后匯報交流。
5、欣賞莫高窟壁畫的影片:品讀了課文,欣賞了影片,此時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畫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6、品讀“藏經洞”一段。
。1)你讀懂了什么?
(2)觀看關于藏經洞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奪的影片。
。3)了解到這些情況,你有話想說嗎?你產生了怎樣的情感?
(4)帶著這種情感讀讀課文。
7、語言積累:你喜歡哪一段就讀一讀、背一背。
五、確定主題,深入探究
1、通過品讀課文,我們感慨萬分,情緒高漲,激情飛揚。面對這些問題,仿佛有滿肚子的話,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下面我們將進一步去研究。
2、老師為你們研究問題提供了一些資料,面對這些資料,我們該怎么做呢?
。1)圍繞研究的問題,學會瀏覽性閱讀,搜集與自己研究問題有關的資料。
。2)圍繞研究的問題,學會篩選性閱讀,確定哪些資料是需要的,哪些資料是不需要的。
(3)圍繞研究的問題,學會創(chuàng)造性閱讀,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加工、組合,特別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3、小組確定研究的問題,分工、合作研究。
4、匯報研究的成果,舉行“敦煌研究報告會”。
5、課后進一步完善研究報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fā)布到網站上,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
六、總結談話
最后,我想用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的話來結束我們今天的暢談: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于造型,又用造型引發(fā)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于是,它讓人們走進神話、走進寓言。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我們是飛天,飛天就是我們!
[color=Green]
[名師點評][/color]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了體現“全面”和“綜合”,無論是“總目標”還是“階段目標”,都是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能力”、“方法、習慣”這三個維度提出的。過去,我們只考慮到了“知識、能力”這個層面上的目標,讓學生學的是教師對文章的解釋,而不是文章本身;讓學生說的是教師想要他們說的話,而不是他們自己要說的話;讓學生做的是教師設計好的方法,而不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們的閱讀教學要本著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立足點,在教學設計時,就要時時刻刻考慮到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如《莫高窟》改后的教學目標。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改后教案中言語感悟的策略是:朗讀感受→品味體驗→對話追問→美讀感悟。讓學生讀出情感,通過啟發(fā)想象,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情感積淀,啟動情感,學生讀起課文來才能找到感覺,讀出味道。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讓語言所抒發(fā)的情感溢出紙面,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再加上精妙的設計,如: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會怎樣嘖嘖稱贊?再如:品讀了課文,欣賞了影片,此時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畫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了解到藏經洞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奪的情況,你有話想說嗎?你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讓學生穿透“語表層”、“內蘊層”,出入“物境”、“意境”、“情境”,體驗課文的意蘊,與課文產生共鳴,和課文一起心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當代信息技術導致我們閱讀方式也發(fā)生了變革:從單純閱讀文字發(fā)展到多媒體電子閱讀,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片、聲音、動畫、影片,這就是信息時代“超媒體”閱讀。改后教案則注重了這一點,通過采集、編輯制作了“彩塑”、“壁畫”、“藏經洞”等影片,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通過搜集有關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閱讀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通過整理有關文字資料,真正有效地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閱讀學習的方式。過去,我們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屬于“學習性閱讀”,即以學習閱讀知識,訓練閱讀能力,養(yǎng)成閱讀習慣為主要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聯系閱讀教學,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閱讀、合作性閱讀、探究性閱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進行自主性閱讀。從改后教案中不難看出這一點,設計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讀書。這樣的話語多了起來:你想了解什么,你想讀哪一段,你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嗎,你打算怎樣解決問題,你讀懂了什么等等。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進行探究性閱讀。問題是探究性閱讀的起點和歸宿,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針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上課伊始,通過問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學生已有的認識;接著激學導思,你想了解什么?激發(fā)學生走進文本;然后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提出問題。我們的課堂充滿了問題才會學趣盎然。在學生探究性閱讀中,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性閱讀。讓學生同桌交流,小組交流,還可以讓學生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讓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互相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的內容。
總之,在我們的課堂上,目標盡可能讓學生確定,問題盡可能讓學生提出,方法盡可能讓學生掌握,內容盡可能讓學生選擇,過程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只有這樣,“以人為本”“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得以體現與落實。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隨心所欲的、瀟灑自如的,應該不斷地生成新的內容,生成新的過程。
《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3/7—8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