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6 21:31:21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合上《魯濱孫漂流記》后,再次回顧“導讀”,竟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聯想到作者筆下的魯濱孫應該是個“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更沒有感受到他是那個“不斷擴張、不斷攫取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典型產物”。也許是閱歷的關系吧,在品味這本書的同時,我只是奇怪地產生了這些想法——
魯濱孫是英雄嗎?
《魯濱孫漂流記》是根據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他被看成是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那么不論是亞歷山大還是魯濱孫他們真的是英雄嗎?
在剛得救的時候,魯濱孫的那種狂喜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可之后,當魯濱孫發現自己獨自一人身陷荒島,隨時都有被野獸吃掉的危險,而且他的身上除了一把刀,一個煙頭,一小匣煙葉,別無長物時,他也深深地陷入恐慌當中。那是何等的失望啊,以至于他決定在夜晚爬上樹,等到第二天再去考慮怎樣的死法。同樣地,在魯濱孫生病的時候,那種無助,那種孤寂的心情又豈能是我們通過簡簡單單的文字可以感受到的?
孤島地震的那段文字尤其震撼我心。作者連用“嚇得魂不附體”,“完全嚇昏了”,“滿心恐怖”,“垂頭喪氣,心亂如麻”等語言來形容魯濱孫當時的心情,這不僅僅讓我體會到地震帶來的恐慌,更令我明白當人在面對大自然強大的力量的時候,會突然之間顯得如此渺小,尤其是當一個人要獨自承受那種可怕時,剩下的也只能是“呆若木雞”。
所以說魯濱孫真的是英雄嗎,如果他不幸沒有找到淡水,不幸地被丟在了一個全部是野獸的島嶼上,同時又不幸地未得到擱淺的船只,他還勇敢地能活下來嗎?其實每個人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一定會本能地和環境做一番斗爭。魯濱孫是不幸的,因為他陷在一個荒島之上,沒有希望重見天日;但他又是幸運的,十一個人中只有他活了下來,而且沒有應驗上面的任何一種假設。總之,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時的魯濱孫所做的一切絕對是為了生存下去,而不是想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當然不管魯濱孫是不是英雄,他那不絕望,不放棄,堅毅的性格依舊是能帶給我們啟示,我們又何必追究其表面的意思呢?!
如果我們是魯濱孫
看多了學生沒有基本自理能力的報道,不禁聯想到“如果我們是魯濱孫,那會怎樣” ?
從小就被大人們捧在手心的我們,被多少人“斥責”為“嬌生慣養”。究其本質,這是我們的錯嗎?不一定,在家做個家務,父母怕我們耽誤了學習;出去搞個野營,父母又怕我們出什么意外;到最后連個“個人隱私”都沒有了,主要還是父母怕我們交上不好的朋友。這是父母的錯嗎?不見得,現在的政策是只許生一個,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撫養大,當然希望他有出息,有能力,還生怕出什么意外,畢竟只有一個啊!這是社會的錯嗎?那就更不對了,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要是再不控制,以后的世界資源問題肯定少不了我們一份,而且還是一大份。所以這個問題說誰是絕對的錯了,都是不科學的,可問題仍然存在。但是,我們真的就如此差勁嗎?
如果我們是魯濱孫,有那么一天不幸地被帶到了一個可怕的荒島上,我們的命運又會怎樣?假設一,悲哀自己的命運,說完對所有人的祝福及詛咒,然后自殺。否定!雖說青春期的憂郁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影響,但只要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太差,還不至于未做任何努力便放棄的。假設二,以為是在開玩笑,一直等待父母的到來,直到餓死。否定!誰會等到已饑腸轆轆,困頓難熬還堅信那僅是一個玩笑。假設三,像魯濱孫一樣,進行勞動,最終得以繼續生存。肯定!就如魯濱孫說的一樣:“我生平沒有使用過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運用我的勞動、勤勉和發明才能,我漸漸發現,我什么東西都可做的出來”。
當然不管我有多少奇怪的想法,我都承認《魯濱孫漂流記》是一部好作品,笛福筆下的魯濱孫也的確是一個堅毅、勇敢的人。看完這本書我的最大感受是一句話——“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努力;為了生存得更好,我們必須創造!”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