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6 21:28:18 下載試卷 標簽:教案 六年級 語文
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三、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使學生讀好句中停頓,讀出對話語氣。
二、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孔子無法做出回答的原因。
教學難點
字詞古今含義的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教具準備
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中插圖、課題、出處,伴隨活潑、輕松的音樂,營造氛圍。
一、 導入新課。
播放孔子圖像及孔子簡介。
提問:同學們,大屏幕上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誰?(學生齊答)
提問:同學們了解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影響嗎?(指生答)
師及時表揚學生見多識廣并做補充導入課題: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辦學校教學生的教育家,他有學生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嚴重影響了歷代封建統治者,從而影響了平民百姓。他還是個政治家,50歲時開始周游列國,宣揚自己治國安家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到東方去游學時,碰見兩個小孩在辯論,他們辯論的問題把孔子這位了不起的人物難住了。這兩個小孩用什么問題難住了孔子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有趣的故事。(師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簡單介紹文言文。
提問: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學生發言)
師:文言文是用“古文”寫成的文章。我國“五·四”運動之前,寫文章和說話所用的語言不同,“五·四”白話運動之后,寫和說所用的語言才逐漸相同。
。ǘ、指導朗讀。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根據字幕提示的朗讀停頓仔細體會, 并注意領會對話的不同語氣。
1、生聽讀。
2、師領讀。先點撥。提問:第二自然段寫兩小兒擺出自己的
觀點,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應用什么語氣?(肯定語氣)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用了什么語氣的句子?(反問句)應用什么語氣讀?(反問語氣) 第五自然段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人物表情,體會出應用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3、學生放聲朗讀兩遍。
4、用開火車形式每人一個自然段輪讀一遍。師點撥讀中出現的問題。
5、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把學生分成南北兩組進行比賽,每組選出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以激發朗讀興趣。)
。 三)、指導理解字、詞含義,復述故事。
播放課文及重點字詞注釋字幕。
1、將學生分成五組,一組翻譯一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每組指一名學生翻譯,其他學生補充。師強調重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意不同。另外,“孰”相當與現代漢語中的“誰”。“汝”相當與現代漢語中的第二人稱代詞“你”。
3、學生推薦四名同學用自己的話表演課文內容。(解說員、孔子、一兒、另一兒。掌聲鼓勵。)
(四)、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提問:兩小兒圍繞什么問題爭論?(學生發言)
師:兩小兒圍繞太陽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爭論。
提問:他們的觀點和理由各是什么?(學生發言)
師:一兒認為早晨時太陽離人近,理由是早晨時太陽大得像車蓋,中午時小得像盤子盂口。另一兒認為中午時離人近,理由是早晨天氣涼爽,中午像把手伸進熱水里那么熱。
播放兩小兒觀點理由示意圖。
提問:兩個小孩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事物,觀察仔細,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而且理由充分,顯示了這兩個小孩什么精神?(學生發言)
師總結板書:兩小兒:喜歡探索(多角度)
提問:孔子在兩小兒截然不同的觀點面前怎樣表現的?(學生發言)
提問:了不起的孔子在兩個小孩的問題面前誠實而勇敢地說“不知道”,顯示了孔子什么精神?(學生發言)
師總結板書:孔子:誠實(實事求是)
師:他們都很了不起。精神可嘉。板書:了不起
。ㄎ澹、指導背誦。
1、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背誦。(師指導:背誦文言文不能死記硬背,而應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意思去背誦。還要縱向比較,仔細辨別段與段之間相同句式句子的細微差別。如:第三自然段中是“及日中,則如盤盂”,而第四自然段中是“及其日中如探湯”。)
2、將學生分成東西兩組進行背誦比賽。(師要營造敢于挑戰的氣氛。)
3、 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推薦一生領背。
。z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情況。
播放檢查題目:聯系課文,說說句子的意思,能說出加點字的準確含義。
1、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 及其日中如探湯。
3、 孰為汝多知乎?
三、 總結課文內容。
提問:同學們,你從課文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發言)
播放“辯日啟示”,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
1、對于兩小兒的爭論,正確答案應該是什么?通過查找資料,找到科學的論據。
2、 繼續背誦理解課文。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