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5 23:13:11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創設情境”是一個古老又嶄新的話題,然而不能不說的是,我們平時的教學,常常是為了“情境”和“情境”,情境更多的不是成為教學和學生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而是成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頗具功利性的手段。
我教學小學課文《詹天佑》一課就有很深的感觸。一開始,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自由讀文,以四人組為單位,其中一位同學扮演詹天佑,其他同學做工程人員。由“詹天佑”向工程人員介紹設計意圖,注意把手上的白紙利用起來。
這樣的情境設計,由于比較籠統,要求過高,學生對于工程師的形象也了解不多。在六(2)班試教時,發現學生一下子手足無措,看看熱熱鬧鬧,但孩子們根本不知道該干些什么:是選擇一個方案來介紹還是介紹三個方案;白紙究竟是用來干什么的(巡視時發現好多組學生在白紙上是文字說明,應該畫簡筆畫示意圖)……足足浪費了15分鐘時間。
這一敗筆,致使后來的集體交流也相當失敗,整堂課又成了老師的講解。
修改教案,一定要改,一定把情境設計好。在石老師的指導下,我認真修改了教案,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安排如下:
(1)復習引入后,述說:讓我們跟隨詹天佑去開鑿隧道吧!開鑿之前先要勘測線路,重點要勘測哪兩座山呢?誰能從第5節中一下子找到。(居庸關、八達嶺)
(2)讓我們進行精密的勘測,帶上經緯儀、標桿,我們出發了。自由讀第5自然段,用筆劃下兩座山的特色。(居庸關山勢高,八達嶺有居庸關的三倍長)(根據學生的回答板畫:
居庸關 八達嶺
(3)面對這樣的兩座截然不同的山,詹天佑設計了不同的方案。現在請以四人組為單位,一人扮演詹天佑,向其他工程人員介紹設計方案,注意工程師介紹自己的方案時一般都用圖紙。(學生對“圖紙”的概念應是有所了解的。)(學生自由準備、巡視—交流)
把“兩端鑿進法”和“中部鑿井法”清清楚楚地介紹完了,設計“人”字形線路就不是問題了。我還把這個比較成功的教學過程寫進了語文論文《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飛翔》。
細究之,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是把掌握語文知識當成了學生歇息地最終目標,語文知識成了教學關注的軸心。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讓我們注重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的關聯性,將設計情境進行到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