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22 23:58:19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數學
一、分數與除法
在自然數集合里,加法和乘法運算總是可以實施,但減法和除法卻不行;引入分數,自然數集合擴充為非負有理數集合后,除法運算才變得暢通無阻。
例如,3÷4=?在自然數集合里找不到一個與3÷4對應的自然數,而在非負有理數集合里卻找到了一個且只有一個分數,與3÷4對應,即3÷4=。
如何理解3÷4=的數學意義呢?
⑴表示3是4的。其中3與4表示不同的兩個量,而是量數,是以4為基準量去度量3所得的結果。
一般地,a、b都是非零的自然數時,a÷b=。
⑵表示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或者的4倍是3。這里,3和都表示量,而4是量數。
事實上,任意兩個正有理數相除,都具有上述兩種數學意義。
例如“3÷=?”也有下面兩種數學意義:
⑴3是的幾分之幾?
從上圖,可以看出:3÷=。
⑵3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多少?
因為是5個的,所以先把3平均分成5小份,每一小份即是所求一份的,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也可以看出:3÷=。
注意:a、b都不是0,但只要有一個是分數,那么a÷b≠。
所以,如果忽視必要的前提,籠統地說被除數即分子、除數即分母,是不正確的。當且僅當a、b都是不為零的自然數時,等式a÷b=才成立。這個命題還告訴我們,分數可以轉化為除法,這為分數化為小數打通了一條重要途徑。
二、百分數
百分數是否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數?如果是,又何必需要這個新概念呢?
事實上,百分數是在分數應用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先來解決下面的實際問題:
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猛虎隊獲得一次罰點球的機會,他們準備派下列三名隊員中的一名去罰點球。下面是這三名隊員在過去比賽中罰點球的成績統計表。
隊員
踢點球的次數
罰中的次數
3號隊員
18
20
5號隊員
21
25
7號隊員
13
12
從這個實際問題抽象成的數學問題是:比較分數、、的大校
解法1:(化為同分母的分數進行比較)
=,
=,
=。
因為>>,
所以>>。
由此可知,7號隊員以往罰點球的成績最佳,派他去罰點球是明智的選擇。
不過,上面三個分數分母的最小倍數(1300)是比較大的,因此通分不僅比較費勁,也容易出差錯。
解法2:(化為小數進行比較)
=18÷20=0.90,
=21÷25=0.84,
=12÷13>0.923。
因為0.923>0.90>0.84,所以>>。
化為小數,雖然可以借以比較分數的大小,但小數卻失去了原來分數的特性,即表示量的倍比關系的意義。因此,需要尋找既能保持分數的特性,計算又比較簡便的解題方法。就在這種需要的驅動下,百分數應運而生了。
新的辦法就是把分母統統變成100。
把與化為分母是100的分數不難:=,=。
問題在于怎樣把也變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呢?
設所化成的分數的分子為x,即
=,
兩邊同乘100,得
x=×100,
x≈92.3。
所以,≈。這個結果與前面學過的分數不同的地方是,它的分子是一個小數。
的意義是:如果把13平均分成100份,那么12大約占其中的92.3份。也就是說,這種分數只能表示兩個量的倍比關系,而不具有表示量的功能。
于是,人們把形如,,,......等,只能表示量的倍比關系,不能表示量的分數,統稱為百分數;并引入新的符號“%”(叫做百分號),把百分數記為84%,90%,92.3%,......,以便從形式上與前面學過的分數加以區別。
顯然,84%<90%<92.3%,通過百分數的大小比較,也說明是7號隊員點球的罰中率最高。
誠然,把分數化為百分數還有更簡捷的途徑,即通過小數轉化。
如,≈0.923=92.3%。但是這種方法,對于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不如方程的方法直觀。
三、比
比,顧名思義,與人類比較事物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比的概念是在比較不同的量的倍比關系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
下面先探討一個現實問題--平面圖畫得像不像。
例1羽毛球場是長18m、寬9m的長方形,如下圖A。
⑴在B、C、D、E、F等圖形中,你認為哪幾個長方形的形狀像圖A,哪幾個不像?
⑵對形狀與圖A(羽毛球場)相同的長方形,請你比較它們的長和寬,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嗎?
⑶在圖A內,請你畫一個形狀與圖A相同的長方形,且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圖A的長的。
任何正方形的形狀都一樣,但長方形的形狀卻有差異。圖A恰好可以分成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發現圖A的這個特性,能幫助我們找出其他形狀與圖A相同的長方形,如圖D和E。而圖B、C和F都不具有圖A的這種特性,所以它們的形狀與圖A不同。
圖A可以分成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等價于它的長是寬的2倍。形狀與圖A相同的長方形,長都是寬的2倍;形狀與圖A不同的長方形,長都不是寬的2倍。這就是我們發現的規律。
一般地,a、b分別表示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數表示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的倍比關系。這個分數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長方形的一個分類標準:凡是長是寬的倍的長方形,都是形狀相同的長方形,它們歸為一類。圖形的分類對于認識圖形的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過用“長是寬的倍”來刻畫長方形的形狀特征,有時很麻煩。例如,當a或b是分數時,是一個繁分數。為了避免進行繁分數的繁難運算,就需要改進對“長是寬的倍”這一特征的描述,從而引入比的概念。
“長是寬的倍”,可以用“長與寬的比是a︰b”取而代之。
當a、b表示兩個不同的量時,a︰b==a÷b。
所以,比可以定義為:兩個量相除,叫做這兩個量的比。
雖然比、分數、除法在揭示量的倍比關系方面是相通的,但對于不同的問題情境,仍然需要選擇恰當的簡便的表征方式,并掌握它們的相互轉換。
例2蜂蜜綠茶是用2份蜂蜜和7份綠茶配制成的消暑飲料,要配制450毫升這種飲料,需要蜂蜜和綠茶各多少毫升?
在這個問題中,蜂蜜和綠茶體積的倍比關系用比的形式表示比較簡便,即蜂蜜︰綠茶=2︰7。
解法1:(應用方程)
設:一份蜂蜜或綠茶的體積為x毫升,則配制蜂蜜綠需用蜂蜜2x毫升,綠茶7x毫升。
2x+7x=450,
9x=450
x=50。
2x=2×50=100,
7x=7×50=350。
答:配制蜂蜜綠茶需要100毫升蜂蜜和350毫升綠茶。
解法2:(綜合應用比和分數)蜂蜜︰綠茶=2︰7=︰,且
+=1。因此,蜂蜜綠茶兩個組成部分的倍比關系就轉換成各部分與整體(蜂蜜綠茶)的倍比關系。從而,為應用分數解決問題創造了條件,圖示如下:
450×=100,
450×=350。
解法1是代數方法,解法2是算術方法,殊途同歸。
例37個女生平分4個蛋糕,3個男生平分2個蛋糕。是每個女生分得多一些,還是每個男生分得多一些?
解法1:每個女生分得個蛋糕,每個男生分得個蛋糕。問題可以歸結為比較分數與的大小。比較兩個量的倍比關系又有如下兩種方法。
方法1:(利用除法)
÷=×=。
因為<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方法2:(利用比)
︰=12︰14。
因為12︰14<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解法2:(利用比)分別考慮男、女生的蛋糕數量或人數的倍比關系。
女生蛋糕︰男生蛋糕=4︰2=2︰1,
女生人數︰男生蛋糕=7︰3。
因為7︰3>6︰3=2︰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解法3:(利用圖解)
上圖說明,如果只有6個女生平分4個蛋糕,那么女生和男生將分得同樣多。但女生有7個,7個女生平分4個蛋糕,每個女生分得的蛋糕要比6個女生平分的情形少一些。所以,男生分得的蛋糕比女生多。
上述解法2與解法3有異曲同工之妙,妙在都自然地滲透了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對應。
比的概念不僅進一步揭示了分數的本質--量的倍比關系,而且也豐富了表征思維過程的方法和手段,使我們面臨解決與分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時候,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選擇,可以靈活轉換,左右逢源。(2007年2月17日于福州)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