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亂班”之“亂”
來源:網絡 2009-09-02 15:46:35

場景一:星期一,學校正在舉行升旗儀式。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整個校園都沉浸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但某班卻逸出了不和諧音:小部分同學在悄悄地講話,說笑,有個別的甚至在用手指指戳戳……再看整個班隊伍混亂,按規定升旗儀式學生應穿校服,而這個班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穿……
場景二:嘀叮叮——上課鈴響。喧鬧的教學樓漸漸歸于平靜,而某班教室里的吵鬧聲,呼喊聲,相互追逐的腳步聲……此起彼伏,異常刺耳!當任課老師走進教室大聲吼幾聲后,教室總算安靜了下了,哪知門口又響起了 幾聲懶洋洋的“報告——”,教室里馬上一陣哄笑,亂成一團……
場景三:每周星期四下午全校教師要集中進行政治學習,這個時間學校安排學生自習。在沒有老師的管束下,某班學生開始還能自覺地進行自習。大約過了十來分鐘,一些管不住的學生就開始“活動”起來:遞紙條,借東西,交頭接耳,下位,開玩笑,借口上廁所走出教室……班委干部一次一次苦口婆心地勸誡,可很多學生我行我素,漸漸地,整個教室亂開了花…….
……………………
一個班級,如果長期存在類似現象,不用說,這個班級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按我們通常的話來說,這是一個“亂班”。本來,“亂班”之“亂”,主要就要表現在學生身上,因此,很多老師都把出現“亂”的原因歸咎于學生:學生不自覺,行為習慣不好,自制力差,思想活躍……不得不承認,這些是造成班級“亂”的因素。這里面潛在的、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我們不妨從班級管理者和學生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般來說,從學生方面來看,他們給班級“造”亂主要有下面一些情形:
1、不自覺狀態下“添”亂
對班級“亂”的現象,很多學生都能看到,也能意識到它的危害。但在一些場合學生不自覺地就給班級“添”了亂。比如有的學生習慣于一邊做作業一邊念叨,當他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特別是自習課上就容易讓人感到他在講空話,破壞了課堂的安靜,擾亂了課堂秩序。而這一切,都是這個學生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造成的。很有可能當你問他:“在課堂上嚷什么呀?”他會顯得很無辜地說:“我什么也沒說呀!”
由于班集體是學生集體學習和成長的地方,它有別于家庭和其它一些私人空間,這就有可能出現有些事情可以在家里做而不能在學校、教室做。一些學生由于對某些行為的是非觀念模糊,也有可能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造”亂。比如,天氣熱了,上了體育課后,學生們都大汗淋漓地跑到教室吹風扇。其中一個學生仍覺得很熱,于是,他順勢就將衣服脫了個精光!這個不雅的行為一下讓整個教室里炸開了鍋……事實上,這個學生之所以做出這個舉動是因為他在家里都這樣,一熱就將衣服脫光,他完全沒意識到這是學校,是集體場合!
2、故意“搗”亂
學生故意搗亂,是很讓老師頭痛的一件事。故意搗亂的學生,常常持“唯恐天下不亂”心態,無視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在班級、學校里故意制造事端。有一兩個這種學生一個班級就很不容易得到安寧。而且,這種學生還常常把自已標榜成“英雄”,“敢作敢為”。比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會在老師背過身體寫黑板時偷偷地扮鬼臉,惹得其他同學哈哈大笑,而他洋洋得意!
應該說,學生始終是受教育者,在他們身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毛病!這應該是很正常。事實上,“亂班”的產生,班級管理者特別是班主任負有更為重要的一部分責任。在班級管理者身上,我們會發現更多致“亂”原因。
1、制度不全
很多“亂班”之所以“亂”,都是因為沒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我們知道,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是一個班級健康和諧發展的有力保證。要使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做到整齊劃一,沒有制度約束顯然是不行的。班級管理者一定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出一些詳盡的規章制度,內容應涉及生活、課堂秩序、作息、清潔衛生、獎懲等多個方面。
2、執紀不嚴
作為班級管理者,不能至始至終嚴肅認真地執行班級有關規章制度,或者朝令夕改,或者隨意降低要求,或者因人而異,或者半途而廢,或者獎懲失度……這些都是執紀不嚴的具體體現。由于執紀不嚴,管理者的威信下降,學生對規章制度的遵守也就大打折扣,一個班級也就失去了凝聚力,猶如一盤散沙,越來越亂!
3、督促不力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決非朝夕之功。但一些班主任由于沒能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去督促強化,致使整個班級良好的習慣難以養成,這也是班級致亂的一個因素。課前靜息制度的養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上課的“靜”轉為下課的“動”容易,但要由下課的“動”轉為上課的“靜”就有些難度。但課前靜息又是一個較好的學習制度。不論在什么類型的班級,要真能做到課前靜息,就得依靠班級管理者多花些時間督促學生課前靜息。所以,一些有經驗的班主任總會在上課鈴響前一兩分鐘趕到教室,組織學生靜息。
4、管理無緒
因為教育管理者對整個班級認識不透,對學生了解不夠,不能夠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去管理班級,管理思路不清,失去頭緒,久而久之,也會使整個班級變亂。
另外,由于教育管理者本身的素質、性格、育人方法都可能成為讓一個班級變“亂”的原因。
一個“亂”班對學生的危害是很大的。找到班級“亂”的原因,我們一定要“對癥下藥”,千方百計讓一個班集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對“亂班”的認識要提高
一個班集體,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教學單位,一個德育的組織,而是一個以對學生的可持續性教育和發展為目的,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組織和教育系統。作為“亂班”的班主任,一定要認真觀察、分析“亂”根源,采取果斷措施,切忌放任不管。
實踐證明,一個“差班”、“亂班”,經過班主任的辛勤勞動,方法得體,可以轉化為“好班”、“優秀班集體”。而一個“好班”,由于班主任不負責任或者工作不力,可以淪為左班。可見班主任工作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的發展趨向,深刻影響著班級每個學生的成長,關系著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
所以,作為“亂班”的班主任,一定要提高認識,全面樹立“學生為本” 的教學思想,尊重和平等對待“亂班”里的每一個學生,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亂”盡快變為“不亂”
對“亂班”的學生要嚴格
俗話說“重病猶需猛藥”,要迅速扭轉一個“亂班”亂七八糟的局面,也需要一劑“猛藥”,而這劑“猛藥”我認為就是“嚴格的規章制度”!
對一些常規,我們如果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就會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一系列條件反射,形成行為上的高層次的動力定型,使之獲得最佳效果。反復的行為實踐會使學生裝形成一種行為定勢,而嚴格的訓練又會使學生表現更趨于穩定,最終習慣成自然。
班主任一定要根據學校的管理要求,結合本班實際,制定出明確具體的規章制度。要把貫徹執行規章制度視為學生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宣傳教育,使學生都能自覺遵守和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使其成為全班同學的自覺要求。
在貫徹執行規章制度的過程中,班主任要進行嚴格的檢查督促,并且要及時發現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檢查督促的過程中,還應做到班級成員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有任何特殊。
對“亂班”要進行有效調控
當然,對“亂班”,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嚴格”,但真正在對班級進行調控時,只有“嚴”是不夠的。如何有效調控“亂”,尤其需要班主任的智慧。“亂班”班主任如同一名要給有頑疾的人施救的醫生,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如果一貫施以猛藥,也不一定能奏效。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在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一書中有一章為《科學管理班集體》,其中有兩篇文章對調控“亂班”很有借鑒意義。一篇是《治病救人周》,另一篇是《控制“三閑”》。
作為班主任除了要能調控“亂”,更重要的是要將可能產生的“亂”扼殺在萌芽狀態中。工作要有預見性哪些場合,哪些時間班級可能會“亂”,班主任一定要心里有數!
另外,對班級的點滴進步,班主任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