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國第一位全職教師(5)
來源:網(wǎng)絡 2009-09-01 17:26:03

“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fā)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fā)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xiàn)實社會中發(fā)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于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并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么培養(yǎng)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有才干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于人們認識規(guī)律的經(jīng)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diào)人們的知識來源于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于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于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并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xiāng)黨》一篇中,除極少數(shù)幾節(jié)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nèi)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準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xiàn)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xiàn)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chǎn)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嘁姸R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rdquo;(《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chǎn)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nóng)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tǒng)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tǒng)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tǒng)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guī)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并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jīng)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他已經(jīng)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jīng)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里學得知識,然后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后,卻得到很多啟發(fā),然后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于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jīng)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和從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jīng)驗和從現(xiàn)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jīng)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jīng)驗加以總結找出規(guī)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并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孔子認為,知識應該盡量豐富,他自己就是一個博學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認為淵博的學問,必須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這就是他所說的“一以貫之”。發(fā)現(xiàn)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說是本質(zhì),才可以把許多表面上看起來不聯(lián)貫的知識貫穿起來。當然根據(jù)孔子的整個思想看,這個貫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質(zhì)就是他說的“仁”。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又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當仁,不讓于師”。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說任何人都應該對自己有個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個“人”,站在自己應站立的地位來盡力而為,因此他所說的“仁”從階級和個人的關系方面來說,包含著重視人的作用的觀點,這個觀點不僅是貫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貫穿他的整個學說。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