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1 20:44:52 下載試卷 標簽:閱讀 語文 教師 高中生活 閱讀材料
一、全面捕捉細節,共同譜寫愛的贊歌。
師:閉上眼情,映子父母的愛在我們的頭腦里哪些細節影像出現?
。o思兩三分鐘)
師:第一個鏡頭?
生:母親在病床上用虛弱的聲音叮囑映子。
師:叮囑什么?
指名讀。
師:虛弱的聲音里包裹著什么,你能讀懂嗎?
生:一個病中的人多么需要有人陪伴、照料,而映子母親想到的卻是照顧人。
生:生病的人,很虛弱的,文章里也講了,這時候的病人是沒有力氣多說話的,而映子母親卻再三叮囑映子要等他吃完了餃子再告訴自己進了醫院,可見丈夫在她心里的位置有多重。
師:是啊,愛是什么?愛就是媽媽病床上仍然惦記著的——
生:那盤餃子。
板書:愛是媽媽病床上仍然惦記著的那盤餃子
師:讀第5小節,有兩個詞十分重要。
生:直奔,每天。
師:(繼續板書)愛是爸爸出差歸來……(在學生回答中提煉)
板書:愛是爸爸出差歸來直奔醫院的匆匆身影
師:默讀課文,看看還有哪些愛的細節,并試著繼續將詩寫下去。
五分鐘后
生:愛是爸爸夜里緊握的大手/愛是爸爸醒來輕輕放手的溫柔
生:愛是爸爸布滿血絲的眼睛/愛是爸爸躡手躡腳的腳步
生:愛是媽媽清醒含笑的一雙眸子/手腳麻木但心甘情愿
師:哦,愛如茉莉
在第一個鏡頭作一點理解交流外,其他都沒有再去做什么剝筍般的分析,從我聽的幾節課來看,好多老師在找出細節后反復讓學生再去品,但說來說去還是那“我的心中裝著你”的終結意思,我想的是,這詩情的一個個細節,經過一番又一番重復咀嚼,到最后可能再也引不起學生審美趣味。因為這樣的討論不具有思想上升的坡度。就句子理解句子,文氣沒有打通,只羽片鱗的理解不過是一地思想的碎片。所以在重點品味了“病床上的叮囑”一節,下面的類似“細節”則以續寫“愛的贊歌”的方式輕裝快捷行進(形式訓練的要求卻提高了)。減少課堂拖沓,提高思維品質,是這一節設計主要思想。
二、重點一幕重點品,理解“生命的芬芳與光澤”。
師:如果說《愛如茉莉》給我們生活美好的感覺,那是一幕情景深深打動了我們。
生讀:媽媽睡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
生讀: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
師:陽光也有情啊。讀這段文字,我頭腦里冒出了一個詞語:和美。
生:也可以說:溫馨。
師:沒錯,作者說是靜謐美好,一切都——
生: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
師:“一切都浸潤著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理解這句話了嗎?
生面面相覷,一副疑惑的神情。
師:聯系前文,看看,這“一切”應當包括什么?
沉默了一會兒。
生:是病房內的一切,緊握手睡著的映子父母(提示,可說為“執手而眠”),還有初升的陽光。
師:還有呢?
生:映子帶來的茉莉。
師:想想,芬芳應當來自——
生:茉莉。
師:光澤呢?
生:陽光。
師:作者僅僅是說茉莉、陽光嗎?
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是映子對眼前這一幕父母執手而眠的感嘆。父母如此恩愛,就像茉莉般飄溢芬芳,就像陽光一般充滿生命的光輝。
生:愛讓生命開出的最美的花朵,愛讓生命閃耀最迷人的光澤。
師:香在心里,暖在心頭,這就是作者怔住后的感嘆。讓我們輕輕地捧起書,柔柔美美地讀讀這一段……
生讀第9小節。
第一次讀課文,就注意到了這一句,感覺有味,到底什么味呢,一下子又不能說清。在后來的閱讀里中,終于明白。聽課,看課錄,沒有一位老師在此停留,是沒在意,認為無關緊要,還是認為這一句理解太難?但我想,這一句的推出可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啊。你看,作者先是寫人,接著寫景,而寫景也是為了最后的抒情。映子父母執手恬靜而眠的舉動對誰都是感動。但感動就感動了,為什么感覺特美呢?就是因為“景語”讓人心軟,就是因為作者含蓄的抒情讓這一幕表現出超越凡俗的雅致。我想,在這里用一點時間分析理解,讓學生思想爬坡,值。
三、深入品味“愛的茉莉”。
師:文章給我們詩情般感覺的還有哪一處?
生:17小節。病房里,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
師:看看前面寫了什么?
生:媽媽告訴自己手腳麻木。
師:手腳麻木,嘴角還掛著——
生:恬靜的微笑。
師:幸福著對方的幸福。這就是愛的真諦。當映子明白這一切,心里一定會想起與母親關于愛像什么的對話。她會怎么想呢?
學生說得平,沒有思想的縱深。提示學生:茉莉怎樣?父母的愛呢?愛像茉莉嗎?
生:茉莉雖然平談無奇,但潔白純凈,幽香飄遠。父母的愛也像茉莉那樣,雖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就是這些瑣碎的事情里可以看他們的深愛。
師:加一句:平平常常,但情真意長。作者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作者實際寫了什么?
生再讀:病房里,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
師:就是寫景?
生:不是,是借景抒情。那簇茉莉可以看作父母親的愛,這種愛此刻在作者的眼里更加潔白純凈了,如縷縷幽香,一點點一點點滲入作者的內心。
師:借景抒情給人一種含蓄的美。中國園林藝術講究曲徑通幽,寫作也同樣。當讀者從字面上讀出作者的深意,那是一件怎樣的快意。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才是閱讀的樂趣。其實,這一段在寫作上還有一個特點,讀起來音律很柔很美。
學生一時不明白。
師:課文第9小節,寫陽光一句,也有這樣的特點: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讀時強調了“悄悄”“輕輕柔柔”)
生:知道了,是“縷縷”“裊裊”這些重復的詞。
師:不是重復的詞,這叫疊詞。使用疊詞能夠讓句子顯得綿長,再讀讀,是不是感覺特柔美。(生讀)像這種疊詞本課作者大量使用,比如——
生:“輕輕放下媽媽的手。”
生:“欣欣然睜開雙眼。”
師:你讀一讀,便會體會到其中的柔情。在這樣一個浸潤著生命的芬芳與光澤的清晨,作者終于明白:
生讀最后一句。
師:注意標點了嗎?這是抒發情感的呀,是感嘆的呀,按照我們的寫法,這最后應當是感嘆號呀,作者錯了嗎?
生:我想作者就是表現父母那種平談無痕的愛,這種愛不是喊,而是默默去付出,是平靜的,所以用句號。
師:你的一句“不是喊”說得很好。看看上一句,那幽香裊裊地怎么樣?
生:鉆到我們的心里。
師:是不由自主進被感染而認可了的。還記得開始作者對此的態度嗎?
生:根本不理解的,甚至感覺十分好笑,太老土了。
師:而現在呢?
生:完全理解這句話。
師:是從父母愛的細節里讀懂的。“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不是喊給別人聽的,而是送至自己內心里去的。讓我們再讀——
生讀:哦,愛好茉莉,愛如茉莉。(聲音輕,美)
看來,我是有一種毛病改不了了,那就是總喜歡從“寫”的角度去引導讀。“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效果”成了我教學時常常不經意拎起的一根線。作為成人閱讀,披文得意沒有什么不妥,但作為學生閱讀,就不能不關注言語的表達形式了。由于課堂上經常的琢磨寫法,摳字眼品味,抓聯系推想,學生對語言變得敏感起來,不僅能準確地把握意義內核,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審美情趣。而這,正是閱讀教學最為緊重的地方。比如這一節里對茉莉的描寫理解,就是在寫法上的琢磨,還有最后一句的朗讀理解,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把全文的氣打通了。這種理解就是站在全文高度的理解,是真正地讀進文章里去,觸摸到了作者的內心脈跳。王尚文說:“語文教學要以優秀的言語作品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維,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追求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境界。”我想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
四、回望全文,探討“茉莉”的作用。
師:課文讀完,我們知道作者所想表現的就是爸爸媽媽間那無痕美好的愛。在第一課時交流時,有同學說文章寫得很好,但怎么個好法,卻不能說清,F在能說一點兩點嗎?
生:疊詞讓語言很柔美,而課文正是表現的那種雖不熱烈卻很綿長的愛。
生:借景抒情,每次作者有所感便寫陽光,寫茉莉,而這景的描寫正是作者情的抒發。
師:課文題目叫“愛如茉莉”,再看看作者在哪些地方提到了茉莉,這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依據學生發言提煉:
剪茉莉 愛如茉莉?
送茉莉 愛如茉莉。
師:這是文章的經脈。映子母親剪茉莉,說明她對茉莉的喜愛,隨口所說“愛如茉莉”讓映子很不理解。而這正是文章留下的伏筆。正因為母親喜歡茉莉,父親才讓映子送茉莉,于是才有了映子看到那一幕溫馨甜美的畫面,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對話,了解了父母“愛的秘密”并終于明白“愛如茉莉”。這就叫線索。茉莉就如一根金線將生活的一個個碎片連綴起來,前后呼應,貫連一氣。我們寫作不是強調構思嗎?這就是作者寫作的思路啊。而且,茉莉的潔白香遠還是父母愛的形象比擬,生活的普通事因此而浸潤文學的芬芳與光澤。這樣構思寫,高;這樣的文章,美啊。
我們常常講“作者思有路,循路識斯真”,這話是對的,但除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真”之外,寫作思路與方法同樣應當成為我們教學的內容。我們有些老師常常抱怨學生作文寫不好。分析原因,并非缺少寫作內容,而是寫作技術上存在障礙。這需要教導,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我們不排除天分好的學生在閱讀中會悟出一些寫作的技巧,但大多數的學生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很難想象對于什么是“主題”、“結構”、“線索”、“情節”、“細節”、“伏筆”、“留白”、“襯托”、“借景抒情”、“起承轉合”等語文知識一無所知的同學能有什么出眾的寫作才能。這需要培養。前不久,聽著名學者摩羅講座,對語文教學他就提出一個觀點,語文教學主要應當是寫作的教學,是寫作技術的指導教學。他說,音樂、美術教學都是一個個技巧的教學,寫作也是一個技術活兒,也需要一個技術一個技術的教導。操作上可以提供體現一類寫作技術的范本,讓學生讀,接著就是仿寫,四十分鐘完成。一學期靠寫那么十幾篇文章是培養不出什么寫作能力的,所以,到了大學,文章仍然寫不順,寫不明白,更別說文采。雖然我還不敢就如摩羅那樣義無反顧地教學寫作,但從閱讀中學寫我想應當不難做。本課的所為就是一點明證。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