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0 16:35:37 下載試卷 標簽: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游園不值》。
3.讀懂《游園不值》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
古詩是同學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裁。背誦理解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三位大詩人的作品。
板書:12 古詩三首
二、通讀全課,學習生字
1.觀看誦讀動畫。
2.自己練習朗讀課文,注意節奏,注意生字讀音。
3.讀生字組詞,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自學《游園不值》
1.讀通全詩。
2.自主探究詩句意思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四、匯報自學收獲
1.指定一個小組的代表到臺上來,給大家講這首詩。(教師用動畫輔助。)
在學生講的過程中,其他人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質疑,可以答疑;老師適時點撥。
2.在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后,師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暢的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l)關于題目。
游園不值:意思是游覽花園,沒能進去,因而沒游成。不值:沒有遇到。
(2)“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與下句的關系。
通順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園的主人)太愛惜蒼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壞。
第一句意思明確了,學生自然明白因為園子主人“憐蒼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因一果。
(3)關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詩的理解。
a.表面意思:園子里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探出墻頭來。(看圖印證)
b.這兩句詩反映了春天朝氣蓬勃、生動活潑,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強大及不可阻擋。
(4)詩的前兩句與后兩句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前兩句感到掃興、遺憾;后兩句則有對蓬勃春意的贊美,心中充滿驚喜、快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頌,對旺盛生命力的贊頌。)
五、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下來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其它兩首詩。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讀懂這兩首詩的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背誦《游園不值》。
二、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1.讀通全詩。
2.朗讀、感悟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名到臺上當小老師,指著字幕片上的詩句,逐詞逐句講解需要點撥的地方:
(1)題目。
(2)西子,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適,適宜。
(4)前兩句寫的是實景,后兩句則是作者大膽的想像,用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之美,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愛之深。
(5)前兩句中的詞語之間對仗工整,如“水光”對“山色”,讓學生找出其他相對應的詞語,體會作者構思、用詞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風姿。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3.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四、自主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通詩句,詩準字音。
2.自讀、感悟,讀懂詩句,體會情感。
3.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五、匯報學習收獲
1.請一名學生上臺講詩意,其他人隨時質疑,“小老師”若解答不出,教師相機點撥。
(1)“凈慈寺”與“西湖”有何聯系?
題目中的“凈慈寺”是一個佛寺,在杭洲西湖邊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題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看到的景色。)
(4)“無窮”,在詩中指范圍廣,無邊無際。“無窮碧”,指無邊的綠伸向遠方。
(5)“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特別可愛。
引導:同樣是寫西湖,這首詩與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詩中作者用奇麗的想象把西湖擬人化了,表現了西湖之美;這一首詩作者集中描繪了湖面蓮葉、荷花,紅綠相映,荷日生輝,把西湖之美具體化了。)
2.看圖,(用投影)直觀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六、總結
1.指名朗讀三首詩。
2.說說每首詩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相同之處。
3.談談自己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
1.抄寫課文。
2.閱讀相關內容的古詩并背誦一首。
3.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配畫。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課前預習,課堂自讀感悟。激趣導入,指導學生自學古詩,多讀品味。發揮小組優勢,引導學生討論、匯報交流,教師適當點撥,并提供媒體展示,加深對詩文的感悟體會。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