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0 15:02:44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閱讀 語文 啟蒙教育 閱讀材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找準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自主收集,開闊視野〗
社會的發展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主動性與更高的獨立思考水平,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中知識已成為第一生產力,個體的發展也必須在終身教育下考慮,要求更為主動。高效的學習來發展自我,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信息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先教給學生在圖書室、圖書館及網上閱讀的方法,并親身帶著學生去實踐。初步學會搜集信息的方法。然后,每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我都會解放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主的、多渠道的去搜集。校圖書室里去閱讀摘抄;自己的課外書上閱讀查詢,登上網絡搜集積累……
例如學習《白楊》一課,我要求學生依據個人興趣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搜集內容,形成不同的搜集小組:⑴ 關于新疆過去的文字資料及圖片。⑵ 關于新疆現在的文字資料及圖片。⑶ 關于新疆建設者的資料。對如此自主開放的作業,學生興趣盎然,都積極主動的行動起來,幾天以后,上千字的文字資料、幾十張的圖片帶到了課堂,內容廣泛、圖片新穎……面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們各個洋洋得意,都有一種成就感,對此,我也大加表揚他們,孩子們更加開心得不得了。每篇課文都這樣堅持搜集,可多可少,只要孩子們主動搜集,就會得到老師的贊揚。天長地久,孩子們已經養成了收集資料的習慣。這樣一來,不僅培養了收集資料的習慣,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找準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展示觀點、深入認識〗
通過自主收集、引導篩選后,學生的信息,則變得有條理。這時,再讓學生將信息資料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細細閱讀。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定會有所加深,真正達到課內外結合,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展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通過不同觀點的相互補充,完善,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是信息資料深度加工階段。
例如:教學《白楊》一課時,文中描述的茫茫戈壁和那些默默無聞的建設者離學生太遙遠,光通過教材中單調的文字,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課前,我就讓學生去搜集關于新疆的過去和現在以及建設者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通過搜集閱讀,再加上課上教師的點播,同學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學文結束,學生對白楊的喜愛,對建設者的崇敬都是有感而發。
〖發掘想象點 培養創新力·融入性閱讀 發掘換位情境點·換位情境點〗
換位情境點即教材中既易于讀者與文中人物(或動、植物等)進行角色轉換,又易于想象當時當地環境、情境的地方。
如:教學《草原》一文,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就可引導學生既換位,又想象情境。① 能換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會說些什么?你是客人會說些什么?東西南北中的客人又會說些什么?② 情境想象:當時,環境如何?人們的神態、語氣、心情如何?
〖構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閱讀教學·預設“三維”整合的教學目標,實現兩性統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應該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語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它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思想。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在課程目標的預設上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
如教學《白楊》一課,可以提出以下教學目標:⑴ 識字學詞,讀準生字的字音地、了解詞義,正確書寫字詞;⑵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白楊樹的寓意,讀出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⑶ 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能聯系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領會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高尚品質;⑷ 從感悟白楊樹的寓意中,學習作者借物寓人的寫作方法。
〖 淺議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學貴有疑,實施問題教學·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并以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問題教學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蘇聯的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學活動的重心應當轉移到學生的“學習與認知”過程中來,教師應著重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這個層面上講,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問題其實就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如在《白楊》的教學中,我試圖在組織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學習(體現在課前預習、課中獨立思考上)、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學習、共同解決問題上)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的問題的過程。同時,教師完成角色的轉變,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真正做到:學生會的不講;學生一知半解的讓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師做好引導但不多講。在教學中,在課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馬上讓其他同學解決,幾個高質量的問題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如:大白楊、小白楊代表什么?爸爸的志向和心愿是什么?爸爸為什么而感到高興?由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理解的,都是他們迫切想掌握的,所以學習積極性異常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要經過適當的點撥,經過學生的討論,就把問題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激情互動,合作發展·合作互動,獲取新知──我會學〗
。保梗罚纺曷摵蠂岢“學生應當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合合作”,這為我國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更具體的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中,學生的智力、能力、習慣、意志品質、思想情感都要得到發展。憶往昔,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我總充分發揮班級群體的作用,讓學生全員參與,全情投入學習,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教學時我運用多種議論形式,如同桌議、四人小組議、全班共同議。每次讓學生合作交流學習之前我都有明確交代議論,讀書的內容、要求,交流之時,我總巡視關注后進生,給予輔導,合作學習之后,我沒有忘記小結、點撥。使學生樂于參加同學間的合作交流學習,并會參與這類形式的學習。
例如,在《白楊》教學中,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孩子們現在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時,要求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來讀文中的三個“只知道”,每讀一個就討論一次孩子們不知道什么。這樣的交流合作學習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樂于發言,樂于朗讀。合作交流學習時學生或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或有滋有味的朗讀課文。
〖創設師生互動的教學平臺·師生互動,教師動在關鍵處·動在學生困惑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有了困惑,教師應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尋求解決的辦法。
《白楊》一課,教學中當學生了解完白楊的特點后,出示了這樣的思考題:你們從“他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全班學生沒有一個舉手的。他們現在正需要老師給予指導,我是這樣做的。
指名學生反復讀第一自然段,從中感悟出白楊樹的特點是適應力和生命力強。再讀十三自然段體會白楊的特點,高大、挺直?吹骄哂羞@么好的特點的樹,爸爸要表白什么呢?生答,爸爸也象白楊一樣,哪需要他就到哪去。太好了,我說,“這正是爸爸的決心,服從祖國的需要,到邊疆去,建設邊疆。”
學生有了困惑,教師不要直接告訴結果,要用無聲的語言,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目標,讓師生在交往中,彼此受到情感的體驗,知識的增長。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